要努力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吕幼夫
日期:2005-05-10 08:02: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194

要努力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洪山中学 吕幼夫

     为改变当前过热的应试倾向,使基础教育向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在本市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程改革是力度较大的措施之一。课改主张改"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强调关注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说,课改的这种精神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外近代教育史上由政府推行的课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而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往往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推行的二期课改,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具体内容,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扭转目前过热的应试倾向,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应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大部分教师对参与二期课改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仍然习惯沿袭传统的观念和方法,不知疲惫地从事着周而复始的工作,这是当前课改推行中最大的难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关于课改的宣传还不到位。现在关于课改的争论多于课改具体内涵的宣传,理念和抽象概念的灌输多于具体内容和方法的介绍,致使我们相当多的教师至今弄不清课改的本质,或者只是领略些许皮毛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争论和一些肤浅花哨的实验"样式",也变得迟疑和无所适从。以至许多人简单地把教材的替换等同于课改的推行,把在课堂频繁提问看作是研究性学习,把减少作业取消考试当作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唯一法宝。二是升学应试的社会环境尚未有根本的改变。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没有质的变化,全社会长久持续的应试热丝毫没有降温。考试上大学仍然是家长和学生心中唯一的选择,升学率的高低依旧是评价学校和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因此,既要不断提高升学率来迎合社会需求,又要不断推进行政部门推行的课改计划,一实一虚,操作上本身有相当的难度,顾此而失彼,二者常常难以兼顾。三是新课改实施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决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实验和改革,目前缺少现成模式,要真正稳步推进并取得实效确非易事。相比之下,单一的应试教育其难度远远底于课改难度,其方法也是我们的教师驾轻就熟的。于是,除了必要的"应景"点缀之外,学校和教师常常是选择风险小,过程较为简便,结果比较明确的应试教学就不足为奇了。
     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使新课改能稳步推进,我们需要上下同心,努力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笔者以为,当前需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有关部门加大力度,继续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继续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待遇,使教师的待遇差距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能与绩效的差别,而非所在学校的不同。②切实推进升学考试选拔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及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使每个学生是否能被录取升学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综合素质的高低。同样,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依据也不应只是在于学生的应试结果,而是主要体现在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上。虽然我们也早已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努力,但至今进展不大。③新课改的设计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但不容忽略的问题是,我们不仅仅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也要体现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课改的设计者基本上非来自于中小学教师,他们在理念的趋新与系统架构的完善方面是不容否定的,但是从教师的可操作性来看,往往又存在着差距与缺憾。希望课改的领导者和设计者以科学和谐为原则,讲究实效,为教师提供合理有效、简便易行的实施方案,以使我们的教师能乐于参与,努力有成。④课改的主力军是教师,课改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课改既然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取得成功。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切实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施"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新课改方案。当然,探索和实施没有现成模式的课改计划,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于新课改,为新课改的最终成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194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