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综合科学实验课中的“创新”教学 齐英英
日期:2007-02-01 10:12: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665

新综合科学实验课中的“创新”教学

洪山中学——齐英英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而传统的课程观把知识仅仅理解为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由此,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实验目的,让学生遵循教师的实验步骤,达到预设的实验目的。这样往往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魅力,使原本极具感情因素、人文因素、极具“创新”的内容、模式逊色不少。为使科学实验课更鲜活,不仅需要关注课堂的结构化和生活化问题,还需要特别强调实验课本身所具有的“创新”问题。

那么中学实验如何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呢?首先,要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新情景问题,摆脱教材的负面影响。
例:《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中,实验的两种预设:

А1预设:

⑴、观察和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⑵、哪些现象说明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说明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⑶、比较、观察高锰酸钾、砂糖、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⑷、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

А2预设:

⑴、出示: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组织学生猜想:谁会让水变浑浊?

⑵、验证:面粉、沙使水浑浊了,

高锰酸钾不确定。

⑶、指导学生根据现象、结果再提问题。

⑷、汇总、提炼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⑸、交流方法,再次研究(沉积、过滤方法)。

⑹、组织学生对面粉、高锰酸钾的质疑及辩论。

⑺、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

例Α1的预设,其教学内容是按线型结构组织的,但教师只注重教教材,这种方式是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它实质是在“教教材”,缺乏对学习的内容的整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Α2的预设认知主线更加明确,并呈逐步复杂化趋势,有层层深入的“生成力”效果,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预设,是在用教材。如:让学生猜想谁会让水浑浊,学生兴致高涨;又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从问题中引出新的实验,从实验中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有了更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融合,并实现思维内化。所以一个成功的预设,是科学实验课具有“创新”的基础。

如在“鲫鱼”的观察解剖实验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他们对鲫鱼进行不同顺序的解剖。有的第一剪就剪去鳃盖,有的先从背面着刀等等;并让他们记录实验所需时间及观察到的现象,最后请各小组通报各自的实验情况。经过交流,学生发现,先剪去鳃盖,对鱼心脏的跳动情况影响较大,不利于随后的观察,按教科书的解剖顺序实验是最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明白,最优的实验方案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这种暴露教材编者的思维,优化实验方案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又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实验,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蛙)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怎么办呢?书中又没有什么秘诀,此时,我鼓励学生,只要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你们想什么法都行。一鼓动,学生的胆子就大多了。有的学生干脆将鱼的尾鳍用解剖刀割下,有的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很聪明,先将尾鳍沾上少许水分,然后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通过实验,学生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在科学实验课中,以实验吸引学生,再以实验启发、引导学生,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实验环境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课本中的原理性知识相关的实验问题,又要让学生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究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实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往往可能会有一丝灵感出现,由此产生新的想法,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想不到。

例《流动的空气》一课教学中,《烟带来的消息》这个实验,让同学们点燃一支香,仔细观察轻烟,看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是因为上《流动的空气》这篇课文,学生大都会观察风,但也有的同学在观察风、烟的时候,他们会问:

烟为什么会往上飘?而不是往下飘呢?

烟为什么是黑色的?而不是黄色的烟飘出黄色的烟呢?

又如《听听声音》一课中,学生对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大脑怎样接受到声音这个信息等问题,由此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鼓励他们寻找资料,进行研究。

又如自编《瓶吞鸡蛋》这个实验中,在瓶中点燃了蜡烛,把熟鸡蛋(比瓶口大一点)放在瓶口上,里面蜡烛因没了氧气,火熄灭了,然后在大气压力下,熟鸡蛋被瓶吞了

进去。

学生完成实验,个个兴高采烈,但他们也随后纷纷高喊:怎样让鸡蛋从瓶里跑出来?新问题的产生又促使他们进行了新的实验……

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还要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使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利用网络、电视、图书等手段去探索科学知识,能在家中找一些瓶瓶罐罐再做做课堂中进行的实验,在巩固的基础上能再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教师加上适当的检查和评价,则效果更好。

例《溶解》单元中《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实验,学生在家里可以找糖块(咖啡糖)代替肥皂,筷子、茶杯分别代替玻璃棒、烧杯进行课堂中的实验;又例《奇妙的指纹》课中的拓印指纹,可设计一个“家庭指纹档案卡”,取下爸爸、妈妈和自己的指纹,这个有趣的作业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对拓印指纹方法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对指纹研究的兴趣。

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那就要更好地把握实验课中的“生成力”,不断挖掘出具有“生成力”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让实验课更具“魅力”,更有“磁性”。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665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