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有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效地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首先强调加强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德育是传统德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要搞好现代德育,就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宗教礼俗、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至衣食住行等。只要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就会体会到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而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陶冶情操,凝聚和激励人心方面有巨大的影响。
一、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主题
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它体现了中华儿女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被后人奉为圭臬。“虽九死其犹未悔”,最终自投汨罗,以身殉国的屈原、放牧北海19载,持节不变的苏武、“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的文天祥、以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聋发聩于天下的顾炎武,无不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对故土和人民深挚的眷恋,对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战争变乱与社会动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同今日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奋力抢险的抗洪精神,以及为争取正义与和平的献身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素质教育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主旋律,使学生真正理解崇高与正义、困难与艰苦、牺牲与忍耐、友谊与忠诚、希望与等待、顽强与拼搏的含义,并由此激发投身国爱建设和精神力量。弘扬爱国主义,发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的感召力,将永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剔除其糟粕部分,仍是素质教育中关于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
传统伦理道德需要我们准确客观地认识、分析和扬弃,民族传统道德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继承,许多社会美德是历代相传的,如赞美勇敢,贬斥懦弱;主张公正,反对偏私;提倡孝道,鄙视弃老,崇尚尊师,轻看无学,这些是一切时代、一切阶级都认同的。今天,传统道德中的孝悌、尊师、宽恕、有礼、仁爱、守信、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仍是我们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使民族传统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精神,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并且注入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就会产生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传统文化为素质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美育教材
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提高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随着对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缺乏审判情趣或审美素质不高的人格是有缺陷的。美育不仅是教化,而且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和抽象思维的开发。爱因斯坦认为艺术使人们“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钱学森认为,正是艺术的熏陶,使他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这就可见美育在个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视美育,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机会,而传统的文化艺术则是欣赏美的广阔天地。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涉及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绘画、书法、篆刻、戏曲、体育等诸多方面,有些在当时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诗词歌赋是文化精萃,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坛,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后辈无出其右;在视觉形象上适合于中华民族领悟“气韵”的审美习惯的书法艺术,给人或雄伟崇高、或秀丽飘洒、或工整精致的美感,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工艺美术蜚声国外,素负盛名的我国传统工艺品陶瓷、刺绣、织锦、地毯、玉器、牙雕、编织、漆品、家具、金属工艺以及伞扇、烟花爆竹、纸绢纸花、花灯、剪纸、风筝、龙船等,品种繁多,流派纷呈,表现了唯心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
古为今用,让灿烂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 上一篇:迎接洪山灿烂的明天 ...
- 下一篇:实话的魅力 吕幼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