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究 陈云
日期:2009-02-04 11:58: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56

对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究

上海市洪山中学    陈云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培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这就要求自己在进课堂前,将不愉快的事情,会干扰自己上课情绪的不良因素搁在一边,以饱满的状态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轻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随意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本人在教学中几次碰到:有些较难的题目,往往学生会提出一些粗看好似无理,但细究起来却是相当奇妙或精炼的方法,此时,正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发散思维的好机会,对其他学生也是个鼓励。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二.教学中思维方法的渗透

1.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根据每章节内容的特点,因势利导,采用不同的引入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

譬如:演示启发。在摩擦起电的教学中,学生已在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当老师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塑料尺吸引头发屑时,发现发屑先被吸引,接着部分发屑被排斥,这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补充,于是自然地引入关于“吸引”和“排斥”的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在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学中,通过演示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实验,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教材中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学生也有兴趣去完成。如在教授“沸腾”这一节内容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烧一次开水,仔细观察烧开水的过程,写出小报告。部分学生观察到“烧水初期,水壶外侧会冒汗”,“看到壶底有气泡结在上面,有水泡往上冒”,“水面有水纹波动”,体会到“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等现象。我觉得,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益尝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体会到了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和严谨性,对新课的教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过程,同时注意教学法的应用。

在“串并联电路”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电路、电灯发光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先设计使“两灯、一电键”、“两灯、两电键”、“两灯、三电键”组成电路的可能性,通过断路、短路的简单区分后,挑选八个典型电路完成实验,由学生对比电路结构、小灯发光的特点与电键的控制作用,学生能自主地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然后抽象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我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比较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在很多概念如“运动快慢”“压力、压强”“功率”“比热”等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逐步引导,设置阶梯,使学生逐渐领会应用“类比、对比、控制变量、等量代换”等各种思维方法,如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等效法,其中需要突出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领会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外延。

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思维活动中的独立性、灵活性、广泛性等的重要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的同时,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形象思维作铺垫。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人的学习有三个阶段或过程,即动作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现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往往偏重于通过思考获得符号的理解,而不注意通过视觉获得图像的认识。因此,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应是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加强对“物体”的了解,尽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或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事物或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并且将事物形象化,转而能抽象成模型,利于记忆比较。这就是由动作的体验上升到图像把握的过程,如二力合成、压力作用效果、平面镜成像等等。在解题中,我要求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将题意还原成“物理情景”,用作图的形式,将物理量表示出来,对于部分思维不够灵活,不善于知识迁移的学生来说,通过“图像”,能较容易的和常见物理模型联系起来,启发了思维。因为学生往往片面追求解题的快捷,而忽视此过程,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反复操练,使学生养成先“见物”后“思理”的思维过程,更能在平时的作图中,纠正一些学生因为遗忘或者理解上的错误。

4.重视学生错误的自我诊断与纠正

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过程,因此,纠正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错误特别重要。我们经常会碰到讲了多遍的问题学生仍旧会做错,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所以,我在习题订正时,有针对性的提问一些有错误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自我否定”: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通过对比自己和老师、同学解决问题的不同点进行反思,学会思考问题,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升华。如,浮力中有一题:同一木块分别放在盐水、清水中浮力哪个大?部分错误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局限地将浮力与液体密度联系在一起,思维过程中将感觉放在首位。于是使学生体会到分析此类问题时,要考虑物体的状态、过程的重要性。

三.重视学科间的整合

学习物理,首先是建立在理解语文知识基础上的。平时学生说话、写作时常喜欢用成语,根据这一情况,我就将物理知识与成语或语文课本上的故事结合起来,一方面理解了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讲到沸腾的条件时,用“釜底抽薪”形容吸热的重要性;讲到做功现象时,要求举出“劳而无功”的例子;讲到光学时,通过“立竿见影”“井底之蛙”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浮力沉浮条件时,与初二《死海不死》联系起来,个别学生还能讲出故事的情节,从而对知识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时,结合社会上个别小商贩利用杆秤短斤缺两欺骗顾客的现象,进行科学宣传。

当今传媒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网络的普及为学习物理创设了条件。我尝试着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其他形式)查资料,写一篇关于“水”的文章,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文中涉及到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诸多学科,更有学生谈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检索和搜集信息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56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