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再思考
日期:2009-03-26 08:36: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

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再思考

上海市洪山中学     吕幼夫

加强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基础教育永恒的主题。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基础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政府加大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体现教育公平。但勿庸置疑,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离“人民满意的教育”,恐还有较大的距离,这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今再提出些固陋想法,以期有裨益于教育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首先是保障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这是近年来政府着力并有一定起色的一项工程。但这还远远不够,只要看看现在方兴未艾的择校热就可见一斑。我们不能责怪家长的行为,因为多种因素,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和办学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谓“百米之内两重天”,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从人、财、物上真正合理配制?怎样进一步“削峰填谷”,满足社会需求?还需有关部门 “对症下药”,寻求实效。其次是进一步创建宁静的教育环境。“扰教扰校”现象是妨碍学校内涵发展的阻力,可是至今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名目众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往往是政出多头,各自为战,加上各级各类冗繁的会议,学校疲于应付,消耗精力。一些领导热衷肤浅的形式主义,不顾实际效果,常常是模式划一,要求雷同,起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在许多学校已经把这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东西作为正常工作。学校个性被抹杀,其实弊多利少。应该鼓励学校着力打好内功,发展内涵,而非追求无助于内涵建设的花架子。另外由于考试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社会至今没有走出应试怪圈,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压力之下难有平和心态,对学校教育过度关注和对教师过度要求,有的甚至追求一己之利,“扰教扰校”现象层出不穷。怎样让学校在宁静的氛围中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下工夫?怎样加快考试选拔制度改革,淡化应试氛围,使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怎样简化对学校的各种考核评比,是否可以用综合性督导替代,以减轻学校负担?处理好这些方面确实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及家长应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加快教师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的发展还是取得明显的进步。譬如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教师职业近年来逐步趋热,教师在面临新世纪教育方面的适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应该说,教育成败决定于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当前背景下,师德建设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首先是经济大潮对教师师德极大的的负面影响。由于客观原因,教师地位总体不高,而社会对教师师德的要求却非常高。教师地位与教师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教师岗位压力和教师收入的不相适应,使许多教师心态失衡,难以坚守道德高地,师德水平滑坡。有的甚至违背职业道德,唯利是图,损害了教师形象。其次是传统的师德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新的师德教育模式未能建立。“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人类灵魂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是传统教师的范式,也是师德教育的主旋律。但是处于当前经济大潮和各种文化能够自由渗透交流的时代,仅仅从理论上的正面宣传和提倡已显得比较苍白,收效不大。我们需要加快探索切合时代实际的师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从教师专业发展上看,有关部门实施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已有好几轮。采用的大多是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行政官员授课,或者举行一些公开课展示,但受训者反映也不尽人意。有的是讲课者离教学实际太远,针对性不强。有的是“秀”的意味过浓,缺乏常态下的可操作性,教师并不认可。怎样推进教师发展,已经不是学校的单方面作为就能完成的,而是多方面的通力合作。①明确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自豪感。最近上海市人大已立法明确这一点,这是很好的举措。②尽快推进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点由升学向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转变。我们应建立推进这个转变的机制,譬如考试选拔、教育评价应尽快降低考试分数的比重,加大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比重,从政策层面到具体操作环节辅以法规的支撑,以此促进教师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化。③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应客观实际。对教师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对于教师发展并无裨益。教师工作是特殊工作,很难设想教师在承受巨大压力下能做好育人工作。当然教师应从高标准要求自己,而社会还应以“平常心”对待。少数教师有不恰当言行,批评是必要的,但“因言废人”是不足取的,它给教师带来的是负面阴影。④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有科学的措施。“授课式”的培训是传统模式,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为教师非议的有二,一是许多授课者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二是培训需要教师脱离岗位定时集中上课,费时费力,影响受训教师的本职工作。现在有关部门已出台一些新模式,如校本培训、专题培训、专业带教培训和双休日培训等,显然是增强了一些针对性和灵活性,但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切合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有效推进教师发展。

三.推进评价体系科学化。由于考试选拔机制没有改变,教育的应试功能也没有质的变化,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就很难保证了。把学科考试成绩和升学结果为主要依据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优劣,仍然是当前最普遍的评价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面临的困难不小,但“教育改革的代价再大也没有一代人成长的代价大”(全国人大代表语)。有识之士呼吁:素质教育提出几十年,从来没有多少人认真抓过执行和监督。现在必须实行政府问责制,从省级以上政府开始,一定要打破应试教育局面。如果这个认识变成具体行动,一些难题也许有望破解。评价体系科学化核心问题也涉及到升学考试的指向。首先就是应该加快考试制度改革,给学校教育以正确导向。科学地选拔而不是单纯的应试选拔。这个问题已长期困扰我们,虽然也有过许多小范围的试验和改革,但大都成效甚微,没有质的改变。我们需要加大推进力度,在保证相对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改革“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譬如升学选拔的形式和内容是否可以从整体着手,分别划定德、智、体等方面的比重,现有的高考要压缩到有限的比重,把它仅仅作为学生智力考试范围中的一个重要(不是唯一)组成部分,智力考试要突出学生能力的要求。德育的评价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每个方面的指标应具体明了,成绩不应是一次性的测试结果,而是时间跨度覆盖整个学段的每个阶段的成绩累加,选拔标准尽可能达到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是教师评价要科学化。必须迅速改变以应试考试结果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现状,而是把育人的结果即学生全面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教师的评价由教师素质和育人质量两方面组成。教师素质应该是师德、责任和能力的结合,其中师德和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育人质量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主要是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评价教师应该全面,切忌偏颇。评价指标既不宜过于抽象笼统,也不能失之繁杂琐碎。教师评价科学化的目的是给教师以正确的导向,进一步激发教师从事职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其三,加强人才观的正确导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社会的人才观也影响着教育。实践证明,以文凭、以毕业学校来选才用才的方式是不足取的,许多应试教育下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并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有的学历高但心理不健康,有的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的“危险品”。我们必须提倡“品德高于智力”,“能力重于学历”的人才标准,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民族希望,要发展教育,我们就得认真研究和解决有关存在的问题。尽管有些问题解目前决起来难度较大,但只要全社会予以重视,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和探索,我们会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