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文化视角运用刍议 吕幼夫
日期:2005-05-30 10:02: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400

词语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张志公先生早在1962年就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字、词、句的能力的重要性,我们曾经认识不足。”“词语教学本身是一项任务”。二十世纪过去了,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学生对词加工的能力,使之建立起词汇的储存系统,这正是词汇教材和教法所应达到的目的。事实证明,只有建立起词汇的储存系统,才能有效的输入、迅速准确的输出。”有的同志提出,应该给词语教学以独立的地位,这就可见词语教学是我们当前在语文教学中需着力加强的方面。

如何进行词语教学,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和积累,传统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课前随文识词,通过课文注释或词典释义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识词法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因为词典释义是比较抽象的,实践中学生的遗忘率也是比较高的。汉语词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那就是很大部分词语具有文化含义。罗常培先生说:“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周祖谟先生指出:“由于汉语的历史悠久,语词成千累万,而且有富于修辞色彩和象征性质,以表示说者的情感和心态。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显示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然而其中有很多难以单从字面上理解的说法,那就必须从民族的心理因素和历史文化方面如文学、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民俗以及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等去寻求根柢得其确解。”那么对中学生能否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词语教学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从文化视觉进行词语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在词语教学中阐发有关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语来源,进而理解词语含义。吕叔湘先生说:“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还涉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例如从词语的来源(汉语则包括汉字的构造)看古代文化的遗迹;从地名和方言的分布看居民的迁徙的踪迹;从人名看宗教和一般民间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古代婚姻制度等等。这可以称为文化语言学,有些学者称之为人类学语言学或民族学语言学。”这就告诉我们,汉语词语与文化密不可分,汉语词语结构上留下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迹象,学习词语不能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蕴涵。

⒈通过了解文化蕴涵来加深对词语本义的理解。现代词语中有相当部分今天仍然是使用本义或较早的意义,但不了解文化蕴涵则不能很好地把握。譬如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除了部分一目了然的成语如“千呼万唤”、“贪生怕死”之外,如不知其来源就不能真正懂其意。如“二三其德”语出《诗•卫风•氓》,不了解氓这个人物三心二意,没有操行,就很难把握“心意不专,反复无常”的本义。“青出于蓝”出于《荀子•劝学》,不明白靛青取自于蓝草却比蓝草颜色更深的原委,就不好理解“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的喻义。许多词语如“红娘、结发夫妻、足下、出家、”等,若不从源头解词则不易领会其含义。

⒉通过了解文化蕴涵来理解词义变化。古代词语发展到今天,有些词义已和本义相去甚远。如“出尔反尔”语出《孟子·梁惠王》,原义为“你如何看待别人,别人也如何看待你”,现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逃之夭夭”出于《诗·周南》,是描写桃树长得鲜嫩茂盛,现已借作逃跑溜走的诙谐语。“走马观花”出自孟郊诗“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本是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现只用来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有些词语今义则和原义有细微差别,。如“鸿沟”本是古渠名,在今河南荥阳一带,楚汉相争时为两军的临时分界,后比喻明显的界限。“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晋书·陶潜传》,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不愿为五斗米俸禄而去逢迎上司,辞去县令归田,后用此语喻指耿直清高的品格。这些“微殊”也需通过理解文化内含才能准确体会。

3通过了解文化蕴涵来把握有关某种思想体系或类别的词语。从文化视角看,现代词语源自古代典籍的比例相当大,儒家经典名著尤甚。一部只有1万多字的《论语》,被当代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就有2百多条,象“名正言顺”、“过犹不及”、“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死而后已”等一部分概括力极强的词语已成为今日语言中的经典,而一般词语被现代语言吸收就更为可观。只有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我们才能很好理解“克己复礼”、“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安老怀少”、“朝闻夕死”、“导德齐礼”等词的意义;了解了孔子的为人原则,我们就能更好地体会“不念旧恶”、“成人之美”、“言而有信”、“立人达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词的含义。了解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方能准确地明了“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词的内涵。

又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象征着吉祥、高贵、非凡,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有关“龙”的成语有150多条,全国带“龙”的地名就有300多个,取“龙”字的人名不计其数。如果明白了“龙”的文化蕴涵,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些有关“龙”的词语的用法。

二.借助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有利于对词语进行溯源和归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黄金贵先生认为:“文化词语,无论什么状态,都是词语的个体环境与所属的某一文化环境的统一体。坚持这种统一观,是训释文化词语的总原则。”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坚持文化环境与词语个体环境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1. 以点带面,即通过某一文化环境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所涉及到的大部分词语。例如介绍古代房屋结构简图,可以涉及几十个词语。

                                                                                         

                             

                                                                

                               

               西阶          东阶     

                                

           萧墙

            西塾                           东塾

我国古代房屋结构简图

 

根据图示进入大门,就可介绍“大相径庭”(径,门外路。庭,堂前地,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祸起萧墙”(萧墙,又名照壁,指祸乱发生在家里)、“兄弟阋墙”(兄弟在家争吵)、“门户之见”(古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喻指由宗派情绪产生的偏见)、“塾”(私塾源出于此)、“门可罗雀”、“门当户对”。到了庭中,又可解释“分庭抗礼”(“抗”原为“伉”,对等之义,原义是在庭中行对等之礼)、“门庭若市”。登堂以后可讲解“登堂入室”、“南面为君”、“北面为臣”、“廉直”(廉为堂的侧边,故为直)、“楹”(堂前柱,贴在上面的对联为楹联)。室朝南有“牖”、“户”,牖就是窗子,陈涉贫穷,以瓮为窗,故被称为“瓮牖绳枢”之子。有关的词语有“户枢不蠹”(指门的转轴不会被虫蛀蚀)、“入室操戈”,室中朝北的窗子为“向”,故古人到了冬天就要“塞向瑾户”。整体结构还涉及“勾心斗角”(原指建筑物结构精巧工致)、“一隅三反”(隅指墙角,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宫”、“室”、“台”“观”“榭”“庑”等。

2.举纲张目,即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把有关该事物的词语集中起来教学。譬如,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性格,就是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如做人要具备“仁爱孝悌”、“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谦和有礼”、“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克己奉公”、“重义轻利”、“知恩图报”、“廉正俭朴”、“忠厚善良”等品质;与人交往,以德待人,具体表现为“宽宏大量”、“大肚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贪为宝”、“退后一步天地宽”、“精诚所至,玉石为开”、“开诚布公”、“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德报怨”,“宁人负我,无我负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中国人崇尚的是“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国泰民安”“天下归心”;提倡“以柔克刚”、“静能制动”、“小不忍则乱大谋”、“防患于未然”“满招损,谦受益”、“难得糊涂”、“大智若愚”;赞美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见义勇为”、“取义成仁”、“名留青史”。

3.以源贯流,从词语的源头开始梳理,把有关该词语引申和发展的一些词归类教学。如“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是古人的食器和祭器,一般用青铜制成,盛行于商周时期。因有两耳,故有词“鼎铛有耳”用以责人(意为鼎铛有耳,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有三足:故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称为“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派生“鼎足之势”、“鼎足三分”、“三家鼎立”、“瓜分鼎峙”、“分足鼎峙”。“鼎”分为镬鼎、升鼎、羞鼎三大类,镬鼎可煮全牲白肉,升鼎盛熟肉,羞鼎盛带有佐料的肉羹。因鼎形体很大,所以“牛鼎烹鸡”中“牛鼎”即“镬鼎”,比喻大材小用,“拔山扛鼎”、“力能扛鼎”是喻人膂力过人,“大名鼎鼎”指人名声显赫,“一言九鼎”指言语郑重有分量。而“列鼎而食”、“钟鸣鼎食”、“击钟鼎食”都是显示其鸣钟奏乐豪华排场的。大禹时铸九鼎以象九州,九鼎是立国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因此“鼎祚”(国运)、“定鼎”(建立新王朝)、“负鼎之愿”(希望担负起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问鼎”(喻有篡权野心)、“国灭鼎迁”(国家灭亡)都和国家政权有关。用鼎煮肉时,下燃烈火,令人望而生畏,故“鼎鱼幕燕”喻处境危险,“四海鼎沸”指局势不安全,“人声鼎沸”则是嘈杂之义。“烹”是古代酷刑之一,就是把人投入鼎中活活煮死,所以“不免鼎镬”、“不免鼎俎”指遭受极刑,“甘就鼎镬”、“不避鼎镬”喻不怕危险死亡的英勇行为。

三.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需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制订分阶段词汇量的教学目标,要注意避免把那些过于生僻的,明显不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文化词语放入教学内容。

⒈ 中学语文教学词语量应该教多少,这个问题长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根据对教材词汇量的统计,提出中学生的词汇量应为1—1.5万左右(这不包括在小学的1万词汇量),有人还编辑《中学生常用词汇表》,收词1.5万条(成语3千条,其他词语为1.2万条),但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此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中学生要求掌握常用汉字3000左右,根据张凯的研究,“现代汉语大部分词汇是这3500字构成的。对我们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掌握了这3500字(中学毕业水平),就具备了理解70000个词的基本条件”。而由国家语委语用所通用词课题组研究编辑的《现代汉语通用词·基本集》则采集一级词5191、二级词8792,共为13892个,这些基本通用词的通用度已兼顾到词语的分布率和频率两个因素,适应于语言教学、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我们还可参考外语教学标准,从2001年起,上海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外语教学,浦东新区提出的英语教学标准之一就是:词汇量小学毕业为1000—1200,初中毕业为3000—3500,高中毕业为5000—6000(含熟练运用词语3000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为6000—7000。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中学阶段词语教学量不应低于15000这个标准。

2 . 有关部门应该编集《中学生常用词汇表》,分初中和高中两部分,并明确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词语的收录中,我们应该注意:第一. 所收词语不应只限于教材,应从经典名著、精美时文中扩大收录范围,否则会造成质和量的降低。其次.已经淘汰的词语尽可能不收,有些词语只是在特定材料中出现,且频率很低,也尽量避免。第三.一部分内容不健康、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词语也不要收录。第四.从文化的角度看,应尽可能收录具有文化蕴涵的词语,以增加中学生的文化底蕴。

参考书目: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8   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0.8  郭莹《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文化性格》《学术月刊》2001.7   李清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梁歆《中学词语教学50年回顾》《语文学习》2001.3    吕幼夫《六经之精华 儒学之丰碑—〈论语〉导读》《名师教你读名著》译文出版社2001.6    范云存  于云《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2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400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