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的上海基础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整合和发展,尤其是通过落实市府关于加强初中建设实事工程以来,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在硬件建设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舍和设备得到了改建和更新,这使基础教育在坚持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上具有了一定的条件。但这还不够,真正要使基础教育在整体上有较大的提高,关键还必须为基层学校创建必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学校的软件建设,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加快内涵发展。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领导有了一定的共识,都在强调加强内涵建设,要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笔者以为,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创建合适的内涵发展环境。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良好的外环境和内环境,从外环境来说,首先是要切实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这仍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有关部门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难以做到“均贫富”。尽管实行了“一费制”,政府对基础教育也普遍加大了财政投入,但一些学校(也非真正民办)还是可以在所谓的合法名目下继续高额收费。多年来形成的校际贫富悬殊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再加上长期以来对所谓的重点校、名校在诸多政策上给以倾斜而形成的惯性,客观上使由于师资、生源的非良性流动而导致的对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严重影响还不能从源头上真正地得到消除。其次是要减少外部对学校的无谓的“扰教”,还学校一个宁静的环境。今天有一些管理者也很勤勉,很象柳宗元笔下的“他植者”, “(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过度的干预恰好事与原违,效果并不好。现在基层学校要应付各级各类名目众多的的检查和验收,要参加各级各类形式纷繁的赛事和评比,甚至还要接受一些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所谓“指导”。有时这些活动较为集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往往是疲于应付。一部分家长由于对孩子前途的焦虑也给予学校过分的关注和压力,在嘈杂喧闹的氛围下,急功近利之举得到鼓励,默默坚守者时有失落,校长和教师往往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潜心于教育教学工作,这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从内环境来说,创建一个法治的、民主的校园环境尤为重要,就当前来说,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更为迫切。校长负责制已实行了20多年,其功过见仁见智,评说纷纭,但就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这一点来说,我们目前的水平还较低,差距还很大,要做的工作还很艰巨。过去我们也一直在抓“凝聚力”工程,只要工会适当开展一些活动,经济上给予教职工一些实惠,我们也就认为工作差不多了。但今天社会不断发展,教职工的认识也不断提高,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他们对学校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不再会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浅层面上。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凝聚力”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学校的管理者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讲究工作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体教职员工来共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关于推进教师全面发展工作。教师发展决定教育成败,这无疑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样,教师发展也是当前内涵发展最为关键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的工作重点。但我们认为教师发展不完全等同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仅仅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不够。教师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它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修养、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强调某个方面或者偏废某个方面都是有偏颇的,也是不足取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而教师的工作质量又非当前简单的师德教育和业务进修模式所能提高的。实践证明,惟有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师工作质量,而尊重教师,善待教师,促使教师全面发展才是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最佳方式。调查表明,当前影响中小学教师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①工作环境不适。学校长期形成的以行政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封闭式师资管理模式,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参与办学的主导意识逐步消减。②不断加大的工作压力。升学率几乎成为评定教师绩效的唯一标准,与之相关的名利得失和荣誉褒贬已成为教师心理上沉重的压力。③难以解决的教育难题。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升学压力,教师既要竭力提高升学率,又必须根据“需要”开展名目繁多的素质教育“形式”,一实一虚,一里一表,二者常常难以兼顾。④不容乐观的收入状况。有关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仅低于国家公务员,也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这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不相适应,给教师心灵增添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但这个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正在逐步解决,如浦东新区教师待遇近两年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⑤不断加剧的岗位竞争。近年生源减少而引起的班级缩编、学校撤并情况不时发生,取向学校的求职人员增多,而教师职数相应减少,部分教师下岗转岗已成必然。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都需要认真研究,加大力度,切实把教师发展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我们应建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常规机制,让我们的教师都能积极争取发展和成功,以此来激励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真正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关于制定与内涵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如何对今天的学校教育进行评价,这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当代社会要求基础教育实施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思想核心是做人,其内涵包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和学会生存。用多年来一贯沿用的考试成绩评价标准来评价今天所要求推行的素质教育,显然是方枘圆凿,格格不入。尽管对教育评价标准的具体内涵人们还争议颇多,但对教育评价所发挥的作用学者看法还是基本上趋同的,那就是评价应该具有:①导向作用。评价标准像一根“指挥棒”,应把人们引导到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能满足个体需要的目标上去。②诊断作用。通过“诊断”,发现哪些地方是长处应加以巩固和发扬,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③激励作用。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激励人们发扬成绩,赶超先进。④交流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被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但是现在的教育评价还是倚重于成绩测试结果,无论是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还是对学生,都仍把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只见有关部门年年给学校的高考、中考进行排行(这也是最容易操作的),却不见有关学校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出台(这也是当前难以把握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也一概简单套用成绩标准(或者以成绩标准为主),基础教育难免走上狭窄而艰难的道路。关于教师评价,季羡林先生曾经撰文指出,大学排第一位的是教师,第二位的是学生,第三位的是图书设备,第四位的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我们认为排在第一位的也应该是教师。今天着重内涵发展,我们首先就应该把教师的工作实质通过相应的评价标准反映出来,而这一点是我们今天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前教师评价的弊病是显见的,方家多予批判:①目标失当。尽管人们也想了许多方法,从不同角度分解目标试图客观准确,但只要是从应试的前提出发就无法客观评价教师全面发展的具体状况。②标准不宜。现在的评价标准针对的还是教师的显性工作,如工作量、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等隐性工作,它无法客观反映教师的全面情况。③操作欠妥。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代替了评价,往往通过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业绩,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发言权和选择的余地,这样的结果无非是导致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而素质教育的内核消失殆尽。显然,这样的评价状况不应延续,我们应该加快速度制定出与发展目标相适宜的评价标准。 内涵发展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它要求学校工作逐步屏弃非理性的因素,在实施基础教育上以人为本,把“育人”放在首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意识到特殊职业赋予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努力,切实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朝着内涵发展的健康道路稳步推进。 |
- 上一篇:校长简介
- 下一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