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明了自己肩负的时代重任,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当前来说,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坚持从学生成长出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里每一个教职工都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落实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无论是软硬件的建设,学校未来发展规划,都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从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创造氛围以及贯彻落实上紧密联系起来。围绕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健康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学生自主成长意识的培育,确保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能服务于社会的合格劳动者。
其次,我们应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当前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把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提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的道德规范。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学校德育应及时开展以下几方面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①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传统文化之中,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被后人奉为圭臬。“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仍是我们德育的基本内容。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教育。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对父母的爱是人类一切爱的源泉。尊敬师长,本质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崇尚与追求。③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人际和谐、团结友爱的教育。孔子提出的“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提出的“仁者无敌”,使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④以勤俭为基础的诚实劳动和文明消费教育。勤劳节俭是我们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惟俭养德”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⑤自尊互敬,谦虚礼貌教育。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我们应努力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从整体上提高素质。⑥义重于利,见利思义的人生道德准则教育。见利思义,舍生而取义是儒家的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帮助中小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第三,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改变目前极其功利的应试型教育,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评价机制对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现在社会和有关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仍是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不断地进行升学排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经常性进行考试排名分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德育在学校的施行几无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难以被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真正认可和接受。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是扎扎实实在进行,德育课程和活动成了装饰和点缀。由于具体国情,要想短期内马上取消高考,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对高考进行某些改革,把学生在校接受德育的情况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客观反映变成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作为是否录取的刚性指标之一,以此改变只凭文化课成绩作为是否录取的唯一标准。尽快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完善评估机制,把学校的德育状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从机制上确保学校德育的真正渗透。
- 上一篇:实话的魅力 吕幼夫...
- 下一篇:六经之精华 儒学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