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之精华 儒学之丰碑
日期:2007-06-27 09:03: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1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这是
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给在旧金山举行的孔子2533年生辰纪念大会的献辞,美国总统给一位中国的古人这样高的赞誉,实属罕见。其后不久,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十大思想家,孔子名列榜首。在两千多年之后,孔子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是他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所致。这位先哲的语录成了我们中国人行动的指南和修身的座右铭。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孔子,学习这位圣哲以仁为总纲的思想体系,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服务。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后随母颜征在迁居母家曲阜阙里。17岁时母亲逝世,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山。19岁娶宋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孔鲤。由于家境贫寒,孔子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委吏和乘田),前522年到周拜老子为师,学业大进,学成后返回鲁国讲学,弟子纷至门下。
前501年,孔子50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又升为司空、大司寇,前496年又代理宰相,杀少正卯,三月之后,鲁国民心归正,男女有别,道不拾遗,宾至如归。可是齐国的一个计策很快结束了孔子卓有成效的从政生涯,鲁国摄政者中计贪图享乐三日不朝,孔子不待脱冠辞职,率领学生愤而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涯。
前497年起,孔子先后周游了卫、陈、曹、宋、郑、蔡、齐、楚等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推行他的“仁义”学说的明君,但都被拒绝。虽然也曾得到卫灵公的礼遇,楚昭王的赏识,但大多数场合是历尽艰难,备尝辛酸:他曾畏于匡,围于蒲,不容于曹,被逼于宋,见困于陈蔡,七月断粮。荷蓧丈人叱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郑人讥之为“丧家之犬”,随行弟子怨声载道,但孔子仍以顽强的毅力,旷达的人生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前484年,由于学生冉求为鲁国立下战功,已经68岁的孔子才得以返回鲁国,从此他寄希望于青年,广招学生传道授业,前后及门弟子三千余人,突出者70多人。同时他又整理文献,删定《诗》、《书》,整理《礼》、《乐》、《春秋》。孔子晚年亲人相继死去,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去世,前483年儿子孔鲤不幸死去,年仅50岁,前482年大弟子颜回去世,前481年弟子子路在卫国战死,这些给孔子心灵增添了无限的忧伤。
前479年,孔子病重谢世,享年73岁,他长眠于鲁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多弟子服丧三年,子贡服丧六年才离去,孔子以他的学问、道德和品格赢得了弟子们深深的爱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之撰《史记·孔子世家》,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续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对孔子最为中肯的评价。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主要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为语录体散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其弟子所撰。《论语》自西汉以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汉董仲舒以《论语》折狱,宋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便成为学子必读书。尤其是元明清以来,科举必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语句命题,《论语》更为世人熟读,有人喻之为中国的《圣经》,可见其重要地位。
《论语》约1万5千多字,有不同的版本,有关《论语》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许多问题见仁见智,争论颇多,但无妨对总体精神的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要之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为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只要人不逃避文明社会的生活,那么礼就无处不在地规范着人的每一个活动。他经常教育儿子孔鲤和弟子们说:“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世),“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地神祇;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而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根本原因在于欲穷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弊端,惟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周礼的权威,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非常强调“正名”,即辨正礼制等级的名分,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人人安其位,守其分,西周盛世可重建于天下。
在孔子看来,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规矩准则,也是为人做事的尺度,是不可或缺的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恭敬而不懂礼会疲劳;谨慎而不懂社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会动乱,直率而不懂礼会伤人。君子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于仁;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孔子自己是周礼忠实的实践者,他从小就好礼,他的生活不论怎样细小都必须讲礼,“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宁愿追随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城外之民),而不愿从后进于礼乐的君子。他说:“只要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到处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了”《先进》
二、 仁为思想核心
“仁者,人也”,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概括,从孔子的观点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只有内在自觉而无外在约束,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会打乱尊卑上下的秩序。孔子从整顿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没有孝也就不会有仁与忠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这是指爱亲之后爱他人。大弟子颜渊死,其父颜路请以孔子之车为颜渊之棺槨,孔子尽管很悲伤,却不同意给车,理由就是自己儿子孔鲤死,尚且无槨,何况是非亲生的颜渊呢?孟子评论说:鲤,子也。颜渊,他姓也。子死且不礼,况其礼他姓之人乎?”孔子的仁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人,这里是有区别的。
孔子的仁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先难而后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处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等,孔子强调仁不仅是某种外在形式,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学而》(花言巧语,虚言假色,这是很少有仁爱的)。此外,仁包括了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传人。”仁还包括了大忠,孔子认为,只有殷的微子、箕子、比干三大忠臣才算是仁人《微子》,仁还包括了举贤用贤。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孔子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取义成仁成为儒家重要的人生准则。
三、 义为价值准绳
“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恰如其分,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孔子一生不问事之有利无利,“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礼义,小人了解利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行事处世,不绝对地迎和,不一概地否定,是非之际,不感情用事,而是以义作为标准)。孔子及其后学是以是否合乎等级秩序来制定义与不义的标准。在孔子看来,正义并不是人人平等,事事平均,正义只意味着每个人在等级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身份的位置的权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这是他一生不慕富贵,甘于淡泊的真实写照。孔子常说:见义思义,见危授命《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孔子忧的是无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孔子把仁、义、礼三者看作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行礼不可不知义,义就是礼的内容,礼就是义的形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以正义为本质,通过礼制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表达它,守信完成它),孔子认为,义为最高原则,一个人是否仁,是否知礼,都是以是否知义为最终裁决的。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人就会变得野蛮;如果没有仁,仁就会变得残忍;如果没有义,人就没有处事原则,轻则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重则犯上乱下,颠倒秩序,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克己复礼”,“闻义不能徙(实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四、 知(智)为认识手段
孔子强调以知为认识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把知看作是君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樊迟问如何才是智,孔子说:“尽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敬鬼神却疏远它们,这就可以叫智了)。孔子认为,知还注重于知人举贤。“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便枉者直。”《颜渊》(樊迟问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上面,便能使歪邪的人也改正过来。”
生活中不失言不失人,这是普通人不易做到的,但知者能做到,这是孔子的观点。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而不谈,错过了人才;不可以谈话而与他谈,浪费了语言。智者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语言。)
仁是孔子思想内核,是最高的生活境界,知也是孔子高度赞赏,经常与仁相提并论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在动的过程中判断一切,仁者在静的过程中爱人。智者以分析清君子与小人之行为而乐,仁者以使人增寿的长相亲爱而高兴。”)“仁者安仁,知者利人”。《里仁》(仁者安于仁的环境,智者正固仁而利于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异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才不改变。)但孔子更强调的是学而知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喜欢仁爱而不爱好学习,那毛病是愚蠢,喜欢智慧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放纵。)
五、 中庸为思想方法
中庸是孔子的思想方法,其主要特征是:
1、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没达到。”子贡说:“那么,子张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了头等于没达到。”)在孔子心目中,只有无过无不及的中正是最好的,这个中正就是礼。“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孔子认为只有用礼这个标准才能明确什么是过和不及,什么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因此中庸不是折中,折中主义是在原则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的无原则的迁就态度,而中庸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在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都必须遵守的礼。
2、 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孔子认为,君子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不喜欢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只有和是可行的,而同是要不得的。
和而不同还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
3、 时中与权
时中就是适时用中,也就是看准时机,运用中庸的法则行事。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在某种条件下是中的行为,在另一种条件就不是中。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孟子说过这样的话:“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是孔子在出仕与不出仕上的时中。子路问:“闻斯行诸?”(知道了就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缩),故进之(鼓励他);由也兼人,故退之(抑制他)。”《先进》这是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时中。有时时中又表现为待人处事的权变和灵活,孔子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孔子认为,为学最高境界是在坚持大道基础上的通达权变。
六、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主张是一个创举。他一生用了四五十年的努力开创了私学,他招收的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的限制,先后弟子达三千人。成为优秀者如颜回、仲弓、子路、原宪、曾参、闵子骞都出身于贫贱之家。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凡是自带肉干以上物质到堂上见到我的,我没有不进行教学的)。只要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孔子就来者不拒。
诲人不倦是孔子的一贯教学态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孔子的这种态度来自于他实施仁治、德治的积极政治要求和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要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呢?倘说实行而不满足,教导他人不厌倦,那就可说是差不了。)
《论语》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鲜明生动,这是突出的特点。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是《论语》中很具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对孔子师生一次谈话的记叙和描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循循善诱、亲切和蔼的孔子、坦率自信、有勇而知方的子路、审慎谦让的冉有、谦虚而知礼善辩的公西华、悠然洒脱的曾皙等人的性格特点。
文章一开始,孔子先启发大家各言其志,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这种谦让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其中含有轻微的批评。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说话较为谨慎,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态度相当谦虚。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是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个性有别,但曾皙的回答更为出色,当孔子问他的志向:“点,尔何如?”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琴放下,然后恭敬地站起来回答:“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在暮春时节,穿上舒适的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结伴,再带上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中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再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大家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往回走。”曾皙没有直接描述他的志向,但他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煦景象,寄寓了自己的志向。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思,孔子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洒脱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在曾皙的提问下,孔子作了评价,他认为要用礼来治理国家,而子路说话不谦虚,所以笑他。孔子充分肯定了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态度,肯定了他俩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
本文从孔子启发学生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论语》又一大特色。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父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一篇表现孔子较高语言艺术的驳论文章。鲁国的季孙想扩大地盘,要攻打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全文围绕着师生间的辩论而展开。
文章先从冉有报告事实开始:“季氏将伐颛臾”,孔子马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攻伐颛臾是错误的,这违背先王曾经授权颛臾主持东蒙山祭祀的规定,指出颛臾的国境早在鲁国的疆土之中,本来就是社稷之臣,不应当攻伐。
冉有听到老师明确反对,就想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但孔子紧抓不放,先引周任的话,说明为人服务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职位,做不到就该辞职,现在季氏犯这样大的错误,你们就应该搀扶他,防止跌下悬崖。他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消灭,就好比龟玉在椟中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出押伤人,龟玉在椟中被毁,是看管人的责任;同样,季氏行凶,颛臾遭毁,也是你们作为季氏家臣的责任。这段驳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不义战争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冉有、季路的批评。
在老师的步步紧逼下,冉有只好说出讨伐颛臾的理由:颛臾城郭坚固,又与季孙的私邑费接近,不夺取它就有后患。听到学生为季孙的侵略政策辩解,孔子直接批评说:君子非常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我想要它’而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人。他指出,正确的治国政策应是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施行文德教化,以“德”服人,如今季孙氏内部存在着分崩离析的危险,真正可忧的不是颛臾,而是“祸起萧墙”,恐有被人收拾的危险。
在全文的驳论中,孔子采用了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名人名言等多种论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犀利,含义深远。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
《论语》因为语言的凝炼、隽永,常为后人所引用,已凝固为成语的就有200条之多,如:
1、 有关为人处世原则的
不念旧恶《公孙长》 陈力就列《季氏》 成人之美《颜渊》 当仁不让《卫灵公》周而不比《为政》 富贵如云《述而》 刚毅木讷《子路》 和而不同《子路》 既往不咎《八佾》 见贤思齐《里仁》 乐以忘忧《述而》 立人达人《雍也》 贫而无谄《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 贤贤易色《学而》 行己有耻《子路》 言而有信《学而》 以直报怨《宪问》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而》 直道而行《卫灵公》 温良恭俭让《子罕》群而不党《卫灵公》
2、 有关政治思想的
安老怀少《公治长》 见义勇为《为政》 见危授命《宪问》 九合一匡《宪问》举直措枉《为政》 克己复礼《颜渊》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 胜残去杀《子路》 天下归心《尧回》 一言兴邦《子路》 悦近来远《子路》 朝闻夕死《里仁》导德齐礼《为政》 知山乐水《雍也》
3、 有关教育教学的
不耻下问《公治长》 多闻阙疑《为政》 诲人不倦《述而》 举一反三《述而》每事问《八佾》 升堂入室《先进》 温故而知新《为政》 循循善诱《子罕》 有教无类《卫灵公》 择善而从《述而》 闻一知十《公治长》
4、 已固定为某种专称的
斗筲穿窬《子路》(指代卑鄙苟且小人) 而立之年《为政》(30岁代称) 不惑之年《为政》(40岁代称)知命之年《为政》(50岁代称) 耳顺之年《为政》(60岁代称) 父母之邦《微子》(代祖国) 过庭之训《季氏》(代父亲教导) 门墙桃李《子张》(代后辈学生) 犬马之养《为政》(指供养父母)瑚琏之器《公治长》(代有才能之人)
有些概括力极强的词语成为今日语言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过犹不及《先进》 祸起萧墙《季氏》 敬而远之《雍也》 名正言顺《子路》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怨天尤人《宪问》 欲速则不达《子路》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 斯文扫地《子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分崩离析《季氏》 死而后已《泰伯》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
《论语》为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思想与实践:
作为一个政治家,孔子提出一整套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尽管在当时无法实现,但他那积极入世的精神、完美的人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创造了以仁为总纲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极大地发展了春秋时代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髓之一。
作为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学,培养了人才,创立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许多方面为现代教育所继承。
作为文献整理家,孔子使古代典章制度、历史记载、文学艺术作品等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是,孔子毕竟是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人,受时代的局限,他思想中也有许多消极的因素,这是我们阅读《论语》时不容忽视的。
1、 忠君尊王思想。孔子主张“臣事君以忠”《八佾》春秋时代人们已不像传统那样尊敬君王,而孔子仍按礼制行事,在国君面前,表现出种种恭敬、惶恐的姿态,视之为谄媚,子曰:“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八佾》。孔子固守旧礼,不知时变,是不足效法的。后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作为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的思想支柱,当作精神枷锁来控制臣民,以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当然,这又非孔子所能预见了。
2、 复古史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孔子认为礼是长久不变的,虽到百世之久,也还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初年强盛时期所有的制度,他认为过去历史以西周初期为最好,历史人物以文王、周公为最高,自称连做梦都经常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种复古的思想是有悖于历史发展的。
3、 重男轻女。在孔子眼里,女子等于小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只有男子才可能成为君子,所以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都是只提男子而不提女子的。后来中国封建宗法礼教逐步使女子失去自主地位,完全成为男子的附庸,客观地说,孔子的这种错误观点是有很大影响的。这都是需要我们予以摒弃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陬邑昌平乡,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后随母颜征在迁居母家曲阜阙里。17岁时母亲逝世,孔子将父母合葬于防山。19岁娶宋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孔鲤。由于家境贫寒,孔子早年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委吏和乘田),前522年到周拜老子为师,学业大进,学成后返回鲁国讲学,弟子纷至门下。
前501年,孔子50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又升为司空、大司寇,前496年又代理宰相,杀少正卯,三月之后,鲁国民心归正,男女有别,道不拾遗,宾至如归。可是齐国的一个计策很快结束了孔子卓有成效的从政生涯,鲁国摄政者中计贪图享乐三日不朝,孔子不待脱冠辞职,率领学生愤而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的生涯。
前497年起,孔子先后周游了卫、陈、曹、宋、郑、蔡、齐、楚等国,希望能找到一个推行他的“仁义”学说的明君,但都被拒绝。虽然也曾得到卫灵公的礼遇,楚昭王的赏识,但大多数场合是历尽艰难,备尝辛酸:他曾畏于匡,围于蒲,不容于曹,被逼于宋,见困于陈蔡,七月断粮。荷蓧丈人叱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沮、桀溺拒绝为他指路,郑人讥之为“丧家之犬”,随行弟子怨声载道,但孔子仍以顽强的毅力,旷达的人生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前484年,由于学生冉求为鲁国立下战功,已经68岁的孔子才得以返回鲁国,从此他寄希望于青年,广招学生传道授业,前后及门弟子三千余人,突出者70多人。同时他又整理文献,删定《诗》、《书》,整理《礼》、《乐》、《春秋》。孔子晚年亲人相继死去,前485年,夫人亓官氏去世,前483年儿子孔鲤不幸死去,年仅50岁,前482年大弟子颜回去世,前481年弟子子路在卫国战死,这些给孔子心灵增添了无限的忧伤。
前479年,孔子病重谢世,享年73岁,他长眠于鲁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多弟子服丧三年,子贡服丧六年才离去,孔子以他的学问、道德和品格赢得了弟子们深深的爱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之撰《史记·孔子世家》,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续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对孔子最为中肯的评价。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主要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论语》为语录体散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其弟子所撰。《论语》自西汉以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汉董仲舒以《论语》折狱,宋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便成为学子必读书。尤其是元明清以来,科举必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语句命题,《论语》更为世人熟读,有人喻之为中国的《圣经》,可见其重要地位。
《论语》约1万5千多字,有不同的版本,有关《论语》的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许多问题见仁见智,争论颇多,但无妨对总体精神的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要之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为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礼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只要人不逃避文明社会的生活,那么礼就无处不在地规范着人的每一个活动。他经常教育儿子孔鲤和弟子们说:“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世),“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敬礼天地神祇;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而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根本原因在于欲穷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弊端,惟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周礼的权威,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非常强调“正名”,即辨正礼制等级的名分,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人人安其位,守其分,西周盛世可重建于天下。
在孔子看来,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规矩准则,也是为人做事的尺度,是不可或缺的规范。“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恭敬而不懂礼会疲劳;谨慎而不懂社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会动乱,直率而不懂礼会伤人。君子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于仁;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孔子自己是周礼忠实的实践者,他从小就好礼,他的生活不论怎样细小都必须讲礼,“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他宁愿追随先进于礼乐的野人(城外之民),而不愿从后进于礼乐的君子。他说:“只要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到处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了”《先进》
二、 仁为思想核心
“仁者,人也”,这是人的本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概括,从孔子的观点看来,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则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只有内在自觉而无外在约束,则人人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会打乱尊卑上下的秩序。孔子从整顿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没有孝也就不会有仁与忠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这是指爱亲之后爱他人。大弟子颜渊死,其父颜路请以孔子之车为颜渊之棺槨,孔子尽管很悲伤,却不同意给车,理由就是自己儿子孔鲤死,尚且无槨,何况是非亲生的颜渊呢?孟子评论说:鲤,子也。颜渊,他姓也。子死且不礼,况其礼他姓之人乎?”孔子的仁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人,这里是有区别的。
孔子的仁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先难而后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处事敬,与人忠;刚、毅、木、讷等,孔子强调仁不仅是某种外在形式,指出外在的容色和语言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学而》(花言巧语,虚言假色,这是很少有仁爱的)。此外,仁包括了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传人。”仁还包括了大忠,孔子认为,只有殷的微子、箕子、比干三大忠臣才算是仁人《微子》,仁还包括了举贤用贤。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孔子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取义成仁成为儒家重要的人生准则。
三、 义为价值准绳
“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恰如其分,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孔子一生不问事之有利无利,“子罕言利”,只问合义不合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礼义,小人了解利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行事处世,不绝对地迎和,不一概地否定,是非之际,不感情用事,而是以义作为标准)。孔子及其后学是以是否合乎等级秩序来制定义与不义的标准。在孔子看来,正义并不是人人平等,事事平均,正义只意味着每个人在等级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身份的位置的权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这是他一生不慕富贵,甘于淡泊的真实写照。孔子常说:见义思义,见危授命《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孔子忧的是无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孔子把仁、义、礼三者看作一个整体,密不可分,行礼不可不知义,义就是礼的内容,礼就是义的形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以正义为本质,通过礼制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表达它,守信完成它),孔子认为,义为最高原则,一个人是否仁,是否知礼,都是以是否知义为最终裁决的。一个人如果不知礼,人就会变得野蛮;如果没有仁,仁就会变得残忍;如果没有义,人就没有处事原则,轻则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重则犯上乱下,颠倒秩序,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克己复礼”,“闻义不能徙(实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四、 知(智)为认识手段
孔子强调以知为认识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把知看作是君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樊迟问如何才是智,孔子说:“尽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敬鬼神却疏远它们,这就可以叫智了)。孔子认为,知还注重于知人举贤。“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便枉者直。”《颜渊》(樊迟问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弄明白,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歪邪的人上面,便能使歪邪的人也改正过来。”
生活中不失言不失人,这是普通人不易做到的,但知者能做到,这是孔子的观点。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孔子说:可以与他谈话而不谈,错过了人才;不可以谈话而与他谈,浪费了语言。智者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语言。)
仁是孔子思想内核,是最高的生活境界,知也是孔子高度赞赏,经常与仁相提并论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在动的过程中判断一切,仁者在静的过程中爱人。智者以分析清君子与小人之行为而乐,仁者以使人增寿的长相亲爱而高兴。”)“仁者安仁,知者利人”。《里仁》(仁者安于仁的环境,智者正固仁而利于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是有差异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才不改变。)但孔子更强调的是学而知之。“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喜欢仁爱而不爱好学习,那毛病是愚蠢,喜欢智慧而不喜欢学习,那毛病是放纵。)
五、 中庸为思想方法
中庸是孔子的思想方法,其主要特征是:
1、 过犹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没达到。”子贡说:“那么,子张更好一些吗?”孔子说:过了头等于没达到。”)在孔子心目中,只有无过无不及的中正是最好的,这个中正就是礼。“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孔子认为只有用礼这个标准才能明确什么是过和不及,什么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因此中庸不是折中,折中主义是在原则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的无原则的迁就态度,而中庸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在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都必须遵守的礼。
2、 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叫做和,把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叫做同。孔子认为,君子坚持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反对无原则的苟同,不喜欢有原则的和睦相处。只有和是可行的,而同是要不得的。
和而不同还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讲协调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
3、 时中与权
时中就是适时用中,也就是看准时机,运用中庸的法则行事。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礼记·中庸》,在某种条件下是中的行为,在另一种条件就不是中。要时时得中,便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置。孟子说过这样的话:“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是孔子在出仕与不出仕上的时中。子路问:“闻斯行诸?”(知道了就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缩),故进之(鼓励他);由也兼人,故退之(抑制他)。”《先进》这是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时中。有时时中又表现为待人处事的权变和灵活,孔子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孔子认为,为学最高境界是在坚持大道基础上的通达权变。
六、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主张是一个创举。他一生用了四五十年的努力开创了私学,他招收的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的限制,先后弟子达三千人。成为优秀者如颜回、仲弓、子路、原宪、曾参、闵子骞都出身于贫贱之家。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凡是自带肉干以上物质到堂上见到我的,我没有不进行教学的)。只要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孔子就来者不拒。
诲人不倦是孔子的一贯教学态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孔子的这种态度来自于他实施仁治、德治的积极政治要求和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要说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呢?倘说实行而不满足,教导他人不厌倦,那就可说是差不了。)
《论语》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形象鲜明生动,这是突出的特点。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是《论语》中很具文学色彩的一章,它通过对孔子师生一次谈话的记叙和描绘,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循循善诱、亲切和蔼的孔子、坦率自信、有勇而知方的子路、审慎谦让的冉有、谦虚而知礼善辩的公西华、悠然洒脱的曾皙等人的性格特点。
文章一开始,孔子先启发大家各言其志,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义之邦。这种谦让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其中含有轻微的批评。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说话较为谨慎,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态度相当谦虚。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是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个性有别,但曾皙的回答更为出色,当孔子问他的志向:“点,尔何如?”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琴放下,然后恭敬地站起来回答:“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在暮春时节,穿上舒适的春装,和五六个成年人结伴,再带上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水中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再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大家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往回走。”曾皙没有直接描述他的志向,但他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煦景象,寄寓了自己的志向。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思,孔子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洒脱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在曾皙的提问下,孔子作了评价,他认为要用礼来治理国家,而子路说话不谦虚,所以笑他。孔子充分肯定了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态度,肯定了他俩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
本文从孔子启发学生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
语言简练,寓意深远是《论语》又一大特色。
《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父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一篇表现孔子较高语言艺术的驳论文章。鲁国的季孙想扩大地盘,要攻打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全文围绕着师生间的辩论而展开。
文章先从冉有报告事实开始:“季氏将伐颛臾”,孔子马上一针见血地指出攻伐颛臾是错误的,这违背先王曾经授权颛臾主持东蒙山祭祀的规定,指出颛臾的国境早在鲁国的疆土之中,本来就是社稷之臣,不应当攻伐。
冉有听到老师明确反对,就想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但孔子紧抓不放,先引周任的话,说明为人服务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职位,做不到就该辞职,现在季氏犯这样大的错误,你们就应该搀扶他,防止跌下悬崖。他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里跑出来伤人,颛臾被消灭,就好比龟玉在椟中被毁。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和龟玉的看管人,虎兕出押伤人,龟玉在椟中被毁,是看管人的责任;同样,季氏行凶,颛臾遭毁,也是你们作为季氏家臣的责任。这段驳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季氏发动不义战争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冉有、季路的批评。
在老师的步步紧逼下,冉有只好说出讨伐颛臾的理由:颛臾城郭坚固,又与季孙的私邑费接近,不夺取它就有后患。听到学生为季孙的侵略政策辩解,孔子直接批评说:君子非常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我想要它’而一定要替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人。他指出,正确的治国政策应是做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施行文德教化,以“德”服人,如今季孙氏内部存在着分崩离析的危险,真正可忧的不是颛臾,而是“祸起萧墙”,恐有被人收拾的危险。
在全文的驳论中,孔子采用了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名人名言等多种论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语言犀利,含义深远。比喻、排比、反诘、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
《论语》因为语言的凝炼、隽永,常为后人所引用,已凝固为成语的就有200条之多,如:
1、 有关为人处世原则的
不念旧恶《公孙长》 陈力就列《季氏》 成人之美《颜渊》 当仁不让《卫灵公》周而不比《为政》 富贵如云《述而》 刚毅木讷《子路》 和而不同《子路》 既往不咎《八佾》 见贤思齐《里仁》 乐以忘忧《述而》 立人达人《雍也》 贫而无谄《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 贤贤易色《学而》 行己有耻《子路》 言而有信《学而》 以直报怨《宪问》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而》 直道而行《卫灵公》 温良恭俭让《子罕》群而不党《卫灵公》
2、 有关政治思想的
安老怀少《公治长》 见义勇为《为政》 见危授命《宪问》 九合一匡《宪问》举直措枉《为政》 克己复礼《颜渊》 任重道远《泰伯》 杀身成仁《卫灵公》 胜残去杀《子路》 天下归心《尧回》 一言兴邦《子路》 悦近来远《子路》 朝闻夕死《里仁》导德齐礼《为政》 知山乐水《雍也》
3、 有关教育教学的
不耻下问《公治长》 多闻阙疑《为政》 诲人不倦《述而》 举一反三《述而》每事问《八佾》 升堂入室《先进》 温故而知新《为政》 循循善诱《子罕》 有教无类《卫灵公》 择善而从《述而》 闻一知十《公治长》
4、 已固定为某种专称的
斗筲穿窬《子路》(指代卑鄙苟且小人) 而立之年《为政》(30岁代称) 不惑之年《为政》(40岁代称)知命之年《为政》(50岁代称) 耳顺之年《为政》(60岁代称) 父母之邦《微子》(代祖国) 过庭之训《季氏》(代父亲教导) 门墙桃李《子张》(代后辈学生) 犬马之养《为政》(指供养父母)瑚琏之器《公治长》(代有才能之人)
有些概括力极强的词语成为今日语言中的经典,广为流传。
过犹不及《先进》 祸起萧墙《季氏》 敬而远之《雍也》 名正言顺《子路》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怨天尤人《宪问》 欲速则不达《子路》 听其言而观其行《公治长》 斯文扫地《子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分崩离析《季氏》 死而后已《泰伯》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
《论语》为我们展示了孔子的思想与实践:
作为一个政治家,孔子提出一整套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尽管在当时无法实现,但他那积极入世的精神、完美的人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创造了以仁为总纲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极大地发展了春秋时代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髓之一。
作为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学,培养了人才,创立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许多方面为现代教育所继承。
作为文献整理家,孔子使古代典章制度、历史记载、文学艺术作品等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但是,孔子毕竟是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人,受时代的局限,他思想中也有许多消极的因素,这是我们阅读《论语》时不容忽视的。
1、 忠君尊王思想。孔子主张“臣事君以忠”《八佾》春秋时代人们已不像传统那样尊敬君王,而孔子仍按礼制行事,在国君面前,表现出种种恭敬、惶恐的姿态,视之为谄媚,子曰:“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八佾》。孔子固守旧礼,不知时变,是不足效法的。后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孔子的忠君尊王思想作为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的思想支柱,当作精神枷锁来控制臣民,以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当然,这又非孔子所能预见了。
2、 复古史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孔子认为礼是长久不变的,虽到百世之久,也还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初年强盛时期所有的制度,他认为过去历史以西周初期为最好,历史人物以文王、周公为最高,自称连做梦都经常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种复古的思想是有悖于历史发展的。
3、 重男轻女。在孔子眼里,女子等于小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阳货》。只有男子才可能成为君子,所以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都是只提男子而不提女子的。后来中国封建宗法礼教逐步使女子失去自主地位,完全成为男子的附庸,客观地说,孔子的这种错误观点是有很大影响的。这都是需要我们予以摒弃的。
- 上一篇:积极发挥学校主渠道作...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