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 瘾 的 原 因 和对策
洪山中学 葛塑琼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青少年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近期调查,年龄在35岁以下青少年占了网民总数的79.95%,中小学生上网比例更是高达81.3%,比成年人高出22个百分点。这足以说明青少年与网络走到了一起,成为“网络一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为青少年搭建全新信息平台的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在加速入侵,网上大量黄色、暴力、反动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造成了严重影响。因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和其它社会问题与日俱增。由于青少年对社会认知的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的缺乏,目前还无法摆脱网络的消极影响,一些家长和老师甚至“谈网色变”。有人形象地将网吧中的不良倾向归纳为“三大公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淫秽色情”。甚至有媒体呼吁,“别让网吧毁了下一代!”。近年来,网络毒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首先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和积极的探索外部世界的愿望。网络是体现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它的科技性、时尚性和自由性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的对技术崇拜,他们渴望成为信息时代的英雄,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做冲浪的弄潮儿;网络的时尚性符合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青少年如果不上网,就会被视为老土,跟不上时代;网络的自由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满足实现自我的理想。第二、网络游戏吻合了青少年崇拜英雄,好当英雄,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网络游戏使青少年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成为他们心中的英雄。他们不仅想像而且是确实感受到自己在一个个神奇的世界战斗中取得胜利,实现了做回英雄的情结。第三、网上交友是目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青少年获得理解的最好方式。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渴望友谊、理解和交流,但是由于性格、文化背景及教育制度等原因,和亲人、朋友及老师之间的交流并不顺畅,在网络上,青少年在匿名的状态下,可以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中,找到共鸣和理解。第四、青少年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不强,没有正确的网络态度。那些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的,家庭不和睦的,成绩不理想,心情压抑的学生,上网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感受虚拟的成功和快乐,同时还可以带给他们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于是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
青少年上网成瘾还与家庭和学校教育力度不够教育方法简单有关。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目前许多家长较重视孩子智力开发和投资,忽略意志品质教育和培养。忽略对孩子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和引导。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和电脑网络知识有限,不能给与孩子及时和必要的指导;另有许多家长管理上缺少有效的方法,只是一味限制子女上网,而不懂得如何转移子女对上网的注意力,不注重培养子女正确的爱好。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现象较为普遍,对网络出现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没及时进行相关的教育;另外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存在着偏差,把分数作为衡量评价学生唯一标准,许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他们饱尝失败的痛楚,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沉湎网络世界。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上网成瘾还与网吧违规经营、现行政策不到位有密切联系。有些网吧为了牟取私利,违规经营操作,接纳未成年人进入,有的甚至用色情内容吸引青少年,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一些政策的制定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离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许经营网吧”的规定就失之偏颇,那201米距离怎能捆住青少年的脚?拢住青少年的心?
如何引导青少年趋利避害,接受健康的网络文化,保证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全社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来构筑网络不良文化防范体系。
一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网络文化的出现给家庭教育也带来新的问题,所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已迫在眉捷。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监管者,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要有所意识,及早行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家长还要积极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明了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找出症结,采取措施。如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是为了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家长就应该在这些方面给予孩子一些帮助。了解孩子的爱好和特长,通过健康的爱好和娱乐,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消除网络过度吸引力,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方式来缓解学习压力,摆脱网络阴影。
二是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教育。首先学校要按照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危害,帮助青少年增强自律意识,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其次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创建校园网,让校园网成为传播知识的窗口,教育学生的阵地,发挥才能的舞台。再次要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在信息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要主动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运用互联网的各项优势,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教育,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学校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活动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开设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心理咨询热线等。
第三,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并将职能部门管理和执法情况向社会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四,建立健康的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环境,还需要从互联网站本身入手。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各相关部门要在“政府上网工程”的基础上,加大青少年网站的建设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投入;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应组织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给青少年带来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关系着千家万户和国家的前程未来。全社会要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牢牢掌握网络教育主阵地,共同构建网络文化防范体系,保证“网络一代”健康成长。2005-4-25
- 上一篇:科任老师的“群体效应...
- 下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