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所高品质的学校——洪山中学整体课程规划
日期:2008-02-20 12:16: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698

建设一所高品质的学校

——洪山中学整体课程规划

 

论文摘要为贯彻二期课程改革,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落实学校“三喜爱”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本文就学校课程思想、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作全面梳理和研究探讨,以期使学校整体课程成为一个和谐、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是实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动态场。

关键词  三喜爱 课程规划 可持续发展

一、         学校课程实施现状

洪山中学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在学生教师共同发展,选择 “‘三喜爱’教育:初中生人文教育实践研究”作为洪山中学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实验项目。学校在如何进一步主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如何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做了有序有效的课程实践。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课程不再是单一、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动态场。在这个动态场中,学校教师摈弃传统性、外在性、主体性权威,渐次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感染的民主性、内在性、主导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共同发展,让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

 

二、         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师和学生是学校课程参与的主体。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课程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实施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初中生“三喜爱”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中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的动态发展场中,实现学校课程和谐、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

(一)    课程思想

课程思想是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之中心。

学校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素养;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处理好点、面结合的工作中,突出重点、突出强势学科,实现校本课程的系列化、课程化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成功中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

(二)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校课程内容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只是单一地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学校课程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得、习得课程内容。同时,教师本身也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把洪山中学办成本地区社会满意的、高质量的现代学校这一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需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搭建拓展视野、合作探究的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遵循教育规律,落实“二期课改”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进步和成功中确立自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会提问、能探究的学习品质,在学习的成功中喜爱学习。

(三)    课程实施

杜威认为,用“从做中学”代替“从听中学”,必然会促使学校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从而使学校的整个精神得到新生。课程实施要求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活动,从知识的传递者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心灵的影响者、激励者和鼓舞者。学生从而不再是传统的被动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从听中学”,更多的是“从做中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学校在“二期课改”的目标要求下,加强和不断完善教学基础管理与教学基本环节实施的规范化、个性化,切实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通过实施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教学改进为内容的教学展示与教学研究活动,使教研组成为团结、合作、互学、共进的学习共同体,使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开展以“微笑和激励更多一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更高一点;让学生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大一点;给学生灵活安排的时间更充足点”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内外资源继续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的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坚持把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抓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每一位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在“拥抱艺术、展示才华”的自主实践体验中,接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已初步形成以美术、铜管乐和戏剧为特色的艺术教育。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践行办学思想、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四)    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国家、地方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制定课程内容的分年级、分阶段的实施目标与工作内容,保证课程推进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激励教师主动、有效地投入其中。

为保证有效管理,对话与交流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个新举措。教育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不是一方一定要压倒另一方,没有话语霸权,即使有主次要之分,那也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交流,可以改变过去单一静态的课程管理。既有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对话与交流,也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使他们能互动起来,不断挖掘出课程发展的生长点,保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多维管理渠道的畅通,形成一个多维动态的课程管理环境。

(五)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有着质量监控和方向调整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可以这样说,评价也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课程评价是为了课程更好的实施,激励学生教师共同发展。因此,学校在课程评价上做到立足过程,关注个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确保学校课程真正成为实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动态场。课程评价应当具有连续性。课程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和教师在各个阶段的进步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课程和谐、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

优质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外延,树立起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和谐”的共识。学校应不断转变管理职能,从单纯地执行课程转向开发课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洪山中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正确处理好教学各环节的关系,不但要注重教师怎么教,更要注重学生怎样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实践中推动了学校课程的发展。

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洪山中学课程规划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文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与教师间关系为内容,营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可持续地发展,进而使学校整体课程成为一个和谐、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是实现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动态场。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698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