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喜爱”——我们的发展愿景 吕幼夫
日期:2008-02-25 11:08: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

 “三喜爱”——我们的发展愿景

              吕幼夫

所谓“三喜爱“,就是让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把开展“三喜爱”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验项目,是我校根据教育的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慎重作出的选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关键的准则。但事实证明,由于多种因素,恰恰是这个关键的准则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在当前,师生关系不融洽、青少年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的情况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今日学生不尊师,首先是教师学高德尊师表楷模的缺失。许多教师受经济大潮影响,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失去了教师职业的自豪感与动力。在教学中不能尊重学生的平等地位,一味坚持“我说你听”的灌输模式。而相当部分教师缺少追求,得过且过,在学生眼里已无优势可言,甚至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学生。另外,当代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少年文化传统“先天不足”,身心都非常“脆弱”,尊师概念已荡然无存。在学习方面,受考试机制制约,围绕升学,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苦不堪言,应试已成为“主旋律”,而素质教育仅为点缀。在此环境里,除了少数精英之外,精神压力和学业的沉重负担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逆反,在学校之外试图寻找自己的精神乐园,寻求压力的消减和精神刺激,是许多学生的共同向往。其结果往往是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尖锐对立,导致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乃至增加不良行为。这是当今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开展“三喜爱”教育,真正让学生从情感上喜爱老师,喜爱学习,喜爱学校。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抓根本问题。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教育,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学生和教师都是主角,要让学生喜爱老师,就必须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爱”。我们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意识,为人师表,具有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要象无私地喜爱自己孩子那样去喜爱自己的学生,要象不厌其烦地教育自己孩子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其次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尊师感。学校尽可能提供各种发展平台,使教师不断得到发展和成功。我们把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抓手,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最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喜爱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界认为内驱力是人的内在的心理动力,包括意识、观念、欲望、向往、追求、竞争、自尊、自信,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才会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才能健康成长。我们教师把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分层教学、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补缺补差作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内容来实施。在让学生喜爱老师,喜爱学习的基础上来喜爱学校,把学校当中自己的精神乐园,我们要使校园温馨化,须进一步加快校园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完善学校设施设备,美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性化服务质量。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美好的环境中体会美的享受和教育的愉悦,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把“三喜爱”作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这是实施“三喜爱”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愿景是人们一种意愿的表达,它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愿景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如果师生员工没有共同愿景,那么奉献的行为不仅不会产生,连真正遵从的行为也不可能。建立共同愿景不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回答,也不是一种形式性的东西,而是必须由全体师生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全方法、全面地将共同愿景贯彻落实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三喜爱” 是教育发展需达到的境界,是我们美好的愿景。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有愿景,他曾与弟子“各言其志”。 学生曾皙说其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志向,但他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煦景象,寄寓了自己的志向,深得孔子赞叹,因为这是符合儒家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愿景。“三喜爱”不是教育的最终结果,却是我们成功实施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学校教育环境和谐的直接反映,它是和谐教育的美好愿景。从本质上说,真正能使学生“三喜爱”,实现这一愿景,素质教育也就能“名至实归”了。

我们统一了认识,把“三喜爱”教育作为学校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实验项目,在学校今后四年发展规划中也把它列为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们相信,在“精心、精细、精致办好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愿景是能够实现的。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