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美”之手,走入课堂 安月梅
日期:2009-02-03 09:41: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72

执“美”之手,走入课堂

 

洪山中学   安月梅

 

  语文是一门由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学科,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其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美育的实施,应积极地渗透审美教育,挖掘语文教学美的现象和美的规律,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一、感知教材之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纵观语文教材,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形式美与内容美。汉语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具有调动读者对形象的直觉联想的功能。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汉语教材的形式美还体现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转合结构和叙事类作品的悲欢离合结构上,它是抑扬顿挫之美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切合我们民族由传统文化所铸造审美形式美。

 

语文教材的内容美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够鲜明生动地描绘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展现心灵美,《登泰山记》赞颂山水美,《中国石拱桥》叙写建筑美等,能给人以如临其境般的想象。语言文字还能细致充分地展示优美(如《春》)、壮美(如《七律· 长征》)、悲剧美(如《孔乙己》)等不同形态的美,给人以名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种描绘和展示本身也融合着作者的感情,表现着作者的好恶态度和是非倾向,也有一些教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较直接的表达,这种感情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语文课本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刻画等,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以致创造美,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美化教学教程,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若能在每堂课的开头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定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例如教《中国的石拱桥》时,我出示自己用塑料片做的教具,让几位学生前来架桥,有的架拱桥,有的架梁桥。通过两桥外形的比较,学生得出结论一:拱桥形式比梁桥优美。接着,我把语文书分别放在拱桥和梁桥上(拱桥纹丝不动,梁桥立刻折断),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二:拱桥结构比梁桥坚固。我又顺势发问:中国石拱桥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历史悠久”这一特点。在这样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不会觉得语文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因之而深深爱上语文的。

 

  其次,要善于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喜似山不喜平,如果每堂课都是“朗读课文——作者简介——背景分析——归纳大意——写作特色”这一模式,学生定会觉得厌倦腻烦的。语文教师应敢于出新招、出奇招(当然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套路,要大胆拿来和创新,为我所用,让学生觉得语文有趣有味,从而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第三,要善于“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先得让他们觉得学习语文并不难,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读写听说的规律之外,还要讲理解、记忆和使用读写听说知识时的各种规律。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点金术”。另外,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否则会功亏一篑。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害怕学习文言文,教师可适时教给他们方法——“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划、三译、四通”,宁鸿彬老师所创。)再则,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习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语文的习惯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和美育不可分离,执“美”之手,走入课堂,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7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