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感受阅读的快乐
日期:2011-02-09 16:54: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

                    与经典同行,感受阅读的快乐

 

     寒假伊始,初三(2)班同学的寒假生活,可谓丰富多姿。“与经典同行”,是寒假生活中每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假期闲暇时光,感受阅读的快乐。古人云: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在“三余”中我们享受着书籍给我们的快乐,畅游在名人的思想之中,分享着精神之髓。

    读着书,摘抄着妙语,写一份随笔,晒晒我的读后感。

                

         读《李尔王》有感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我们诸多的感慨。我虽觉莎士比亚的文字太过浮夸修饰,太不自然,太勉强,事迹太不近人情,太不自然,太牵强,但他给我们带来的文字饕餮盛宴是无可厚非的。

这部莎剧在塑造了一个暴躁的昏聩老人的典型形象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强烈的情绪和最为血腥与悲怆的结局。

《李尔王》描写的乃是古今中外无人不密切感觉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足以动人的一种题材。剧中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有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谄媚的高纳里尔和里根为得到土地的封赏,说自己对父亲的爱山高水长,爱父亲胜过爱自己;而真诚的考狄利娅厌恶姐姐们的言不由衷,据实说自己会按照做女儿的本分来爱他,但会分一半的爱给自己未来的丈夫。喜欢别人溜须拍马的李尔听信了谗言,使考狄利娅凄凉地远嫁法兰西,做了法兰西的王后。而忠臣肯特伯爵的劝谏不仅没有让李尔收回成命,反而遭到了放逐。读到这里,不禁觉得李尔的愚蠢,也体现出人性中灰暗的一面。

后来,李尔想平静的颐养天年,没想到高纳里尔和里根根本没有当初许诺的孝顺,相反地,对李尔横挑鼻子竖挑眼,要裁减他的士兵,冷落他,虐待他,把他逼得走投无路,在电闪雷鸣的雨夜里发了疯。好在有忠心耿耿的肯特冒着生命危险,乔装打扮,化名卡厄斯,陪同在李尔的身边。卡厄斯带人把李尔送到了多佛,并乘船渡海去法兰西向考狄利娅报信。肯特的忠诚以及不离不弃的所作所为,令人不禁感叹君臣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厚情谊。在当今社会,官员与官员之间都没有如此的坦诚相见、真诚相对,更何况是领导与下属之间呢?

随后,考狄利娅带着御林军回到了不列颠,找到了父亲,尽了一个做女儿的全部的孝心。“患难之中见真情”,无论时代有着多大的变迁,这一真理从未动摇过。考狄利娅的不计前嫌,对父亲的爱始终如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放眼现在的我们,别说孝敬父母了,也许连做到不让父母操心自己都难。因此,我们更应向考狄利娅学习,学习她的真诚,学习她的孝顺,学习她的始终如一。

    故事的最后是高纳里尔和里根发生婚外恋,同时爱上了葛罗斯特伯爵。最终,皆因争风吃醋而死于非命。而卑鄙的葛罗斯特伯爵率军队打败了考狄利娅,考狄利娅在监牢里被迫害致死。不久,李尔也忧伤而死。忠实的卡厄斯(肯特伯爵)不久也追随着自己的主人进了坟墓。葛罗斯特伯爵在一场决斗中被刺死,高纳里尔的丈夫奥本尼公爵就做了不列颠的国王。

    那么,如果当初李尔王不那么听信别人的甜言蜜语,就不会发生随后的一系列的惨剧了吗?

真正的爱是非常羞怯的,并厌憎一切花言巧语,它只会流出眼泪和鲜血。

这部莎剧是伟大的,因为,它描写的是一段基本的人性。

 

 

初三(2)班

丁语

201129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