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组优秀教案及点评
日期:2011-09-22 08:56: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1

陈云 老师教案

第一周  固体压强

第二周  液体压强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

61  

教材分析

密度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除应用密度知识讨论有关问题外,在初中还广泛应用于压强和浮力等问题的计算。密度也是难点之一,产生难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密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然对质量和体积很熟悉,但对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能表示物质的特性—―密度却感到很难理解,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突出了以下特点:

1.合理铺垫,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做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和铺垫,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沿着各级支架学生亲自探求知识,体验和完成认知过程。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这样一个规律,那么如何来测物体的体积呢?王冠之谜就成为启迪思维的脚手架,学生自己找到了方法。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为减少探究过程的盲目性,教师又在此设置了问题支架让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图像法归纳结论。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各种能力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和图像处理两种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

2)学会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假设和模拟实验体会密度概念的引入过程,感悟观察实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解决王冠之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别质量相等的实心油灰团和内有金属球的油灰团

难点: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学生在学习《密度》的科学定义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与《密度》有关的经验,如有一定的“疏密”和“轻重”认识,初二时也已学习了质量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知道能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

2.设置学习支架方面:

1)、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想不到。

2)、学生归纳结论容易忽略条件。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教学支架:

学习支架一:通过演示实验“鉴别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相等的结论。再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如何鉴别质量相等的两团油灰中哪一团中嵌入金属小球?学生很自然想到要比较体积。从而通过讨论得出排水法可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习支架二:阅读“王冠之谜”,初步认识历史上密度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引导学生提出:“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实心体)具有相同的体积,且与其形状无关”这一假设。

3.学习性质分析: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二人一组),教师给出学习任务和可能要用的所有

器材,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中让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最后各小组交流互补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油灰团,金属小球量筒,烧杯,天平;多媒体设备:电脑、ppt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

教学流程

 

结论2

结论3

问题

活动

 

结论1

情景

演示

 

 

               

 

问题

交流

 

阅读

问题

 

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手里拿着两个油漆漆着的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请同学们进行判别哪一个铁块?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手掂一掂;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右盘等方法)

教师:你的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相等的)

二、模拟实验

教师:手里拿出两块形状不同的油灰团,将它们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问这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质量相等)

教师:这两块油灰团中,其中一块是实心的,而另一块内有金属球,同学们你能判别出哪一个中内有金属球吗?同学们,现在你们桌上的两块油灰团就 和 老师的一样,请你们进行讨论,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判别。

学生自主活动:以二人为一小组,取相同质量的油灰团(其中一组嵌入金属小球),讨论后用实验来判别哪一团油灰团中嵌入金属小球。

班级交流实验方法(体积较小的一团橡皮泥中嵌入金属小球,因为质量相同的金属小球和橡皮泥,金属小球体积较小。)

教师:同学们,请你说明方法的依据。(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

教师:你们是如何比较两团油灰团的体积的?

引导学生归纳:可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请学生用简图画出实验过程。

三、阅读并思考

问题1:同学们,你知道阿基米德这个人吗?你知道阿基米德的哪些故事呢?

学生进行班级交流

问题2阿基米德在解决王冠之谜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难以测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体积等于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而与物体的质量形状无关。)

问题3阿基米德在国王面前做了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

问题4.为解决王冠之谜,阿基米德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如果王冠是纯金的, 那么等质量的金块和王冠应该有相等的体积.

问题5.阿基米德在解决王冠之谜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之后又做了什么?

(找到了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排水法;  引入密度的概念.

追问:你在判断油灰团中是否嵌入金属小球时的方法与阿基米德在判别王冠的真假时的方法有何相似之处?

(相同的假设)

再问:平时我们说铁比木头重是基于什么假设?

[简答:它们的体积相同.]

四、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一、方法依据:

1、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相等的。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

二、测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排水法。

步骤:见简图

1、在量筒中盛放适量的水,读出此时的体积V。(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2、用细线系住被测固体,使之浸没于量筒中的水,读出此时的体积V

3、将V-V,得到被测固体的体积V

三、王冠之谜

教后反思

本节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区分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而学生很容易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鉴别,并认识到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相等的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动手鉴别等质量的实心油灰团和内有金属球的油灰团,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区分两者的体积,那么如何区分两者的体积大小呢?小组讨论后自主探究,学生兴趣盎然。当进行班级交流,教师表扬他们都是小小阿基米德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最后阅读后的提问,再次强调“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是不相等的”的重要结论及其“排水法测体积”的重要方法。整节课思路流畅,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归纳结论时学生表述不够完整,往往会遗漏条件,今后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方法教学及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会用量筒测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

3)学会画m-v图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2)通过用天平和量筒测质量和体积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

(3)通过画m-v图像,学会对数据的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互协作能力;养成爱护实验器材、遵守实验纪律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质量和体积。

难点:画m-v图像。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初二时学生已学过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我校在学生学习测量时增补过这些内容)。

2)、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

2.设置学习支架方面:

1)、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的学习已时已隔一年,学生已有所遗忘。

2)、实验后分析数据、分析图像得结论都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教学支架:

学习支架一:通过实物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质量和体积都不相等的三块油灰团(其中一块是实心的,一块内有金属球,另一块内有泡沫塑料),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三块油灰团的质量和体积,算出它们的比值。并通过多媒体复习测量的方法,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

学习支架二:分别设计合理的问题,启发学生实验后分析数据、分析图像得结论。

3.学习性质分析: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二人一组),教师给出学习任务和可能要用的所有

器材,让学生自选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中让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最后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画m-v图像。

教学媒体

实验器材:油灰团,金属小球量筒,烧杯,天平;多媒体设备:电脑、ppt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

教学媒体

    油灰团,大理石块,铝块,小螺帽,木块,量筒,烧杯,天平,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情景

提问

 

复习

观察

 

结论1

数据

图像

 

实验

分析

 

思考

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里拿出三块形状不同的油灰团,同学们,这三块油灰团,其中一块是实心的,一块内有金属球,另一块内有泡沫塑料,且这三块油灰团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等,你又如何来判别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三块油灰团的质量和体积,算出它们的比值)

二、复习提问:

教师:谁能说出天平的使用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过程,强调调节、读数等注意事项。

教师:请同学叙述排水法测固体体积的步骤。强调单位(1毫升= 1厘米

教师:实验桌上的两只量筒有何区别?

学生观察后交流。(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不同)

三、自主活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任意选择若干块肥皂、大理石、铝块或小螺帽等,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

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填入活动卡p2的记录表中,比较它们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能找

到一些异同点。

学生活动:(活动卡p2)

[说明]让学生在油灰团,大理石块,铝块,小螺帽等物质中任意选择二种物质测量。

数据表格

序号

物质种类

质量(克)

体积(厘米

质量/体积(克/厘米

 

 

 

 

 

 

 

 

 

 

 

 

 

 

 

 

 

 

 

 

 

 

 

 

思考:

问题1:分析你所选的一种物质(如大理石)的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发现有何特点。

问题2:分析你所选的两种物质(如大理石和螺帽)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发现有何异同点。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m-v图像:

 

 

 

 

 

 

 

 

 

 

 

 

 

 

 

 

 

 

 

 

 

 

 

 

 

 

 

 

 

 

 

 

 

 

 

 

 

 

 

 

 

 

 

 

 

 

 

 

 

 

 

 

 

 

 

 

 

 

 

 

 

 

 

 

 

 

 

 

 

 

 

 

 

 

 

 

 

 

 

 

 

 

 

 

 

 

 

 

 

 

 

 

 

 

 

 

 

 

 

 

 

 

 

 

 

 

 

 

 

 

 

 

 

 

 

 

 

 

 

 

 

 

 

 

 

 

 

 

 

 

 

 

 

 

 

 

 

 

 

 

 

 

 

 

 

 

 

 

 

 

 

 

 

 

 

 

 

 

 

 

 

 

 

 

 

 

 

 

 

 

 

 

 

 

 

 

 

 

 

 

 

 

 

 

 

 

 

 

 

 

 

 

 

 

 

 

 

 

 

 

 

 

 

 

 

 

 

 

 

 

 

 

 

 

 

 

 

 

 

 

 

 

 

 

 

 

 

 

 

 

 

 

 

 

 

 

 

 

 

 

 

 

 

 

 

 

 

 

 

 

 

 

 

 

 

 

 

 

 

 

 

 

 

 

 

 

 

 

 

 

 

 

 

 

 

 

 

 

 

 

思考:

问题1: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问题2: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区别,这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思考一:分析实验数据

问题1:分析你所选的一种物质(如大理石)的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发现有何特点。

问题2:分析你所选的两种物质(如大理石和螺帽)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发现有何异同点。

思考二:分析图像

问题1: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问题2: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区别,这又说明了什么?

教后反思

由于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进行了复习,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都能较好的掌握,但有一

部分同学对天平和量筒的读数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还有必须提醒学生读数时要注意精

确度尽量避免数据误差太大,从而影响最后的分析。为了让学生减少盲目性,设置的问题支

架很有必要,学生回家分析实验数据、图像都有了切入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学会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密度公式的计算

3)会看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及意义。

4)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并归纳结论。

(2)学会分析图像,并归纳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并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语言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学生在前一节课上已测定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回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思考。

2)、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

2.设置学习支架方面:

数据分析、图像分析得结论是本节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建立密度概念是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教学支架:

学习支架一:课前布置学生思考四个问题:

思考一:分析实验数据

问题1:分析你所选的一种物质(如大理石)的质量和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发现有何特点。

问题2:分析你所选的两种物质(如大理石和螺帽)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发现有何异同点。

思考二:分析图像

问题1: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问题2:你画出的两种物质的m-v图像有何区别,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习支架二: 告诉学生一般描述概念规律的方法,利用收集的部分学生数据,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述,找出规律: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然后教会学生如何对数据作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得到“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的规律。课中注重渗透“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方法。

3.学习性质分析:

本节课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认识到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真正明白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

教学仪器

多媒体设备:电脑

教学模式

归纳法

教学流程

情景

数据

 

综合

分析

 

结论1

问题

交流

 

结论2

结论3

结论2

结论3

图像

分析

 

阅读

提问

 

建立

概念

练习

交流

 

总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一般来讲,我们描述概念规律的方法有这几种:语言描述、数学描述、数据描述、图

象描述,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同种物理量,一般采用加或减;不同物理量,一般采

用乘或除。

二、实验数据分析

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三、图像分析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画的m-v图象。

教师:甲乙两图线有何共同点? 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班级交流:

共同点:都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教师:甲乙两图线有何不同点? 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班级交流:

不同点:它们的斜率不同(或它们的倾斜程度不同)

说明: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四、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师:那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何意义?

学生:它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质。

教师: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密度这个新的物理量。

板书: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3、单位:

教师:若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是克,体积单位是厘米3,密度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主单位:千克/3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某种物质,其质量是多少千克。

日用单位:克/厘米3

换算关系:

 

 

显然: 1 /厘米3= 1000 千克 /米3

记住水的密度:1.0× 103 千克 /米3读作:1.0× 103 千克 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 103 千克

学生阅读书本P6: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密度值。

教师:从密度表你又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交流: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 0 ,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强调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师: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出:水和冰的密度不同,但它们是同种物质,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块冰的质量是 36 ,体积是 40 厘米 3,求冰的密度?体积是 20 厘米 3的冰密度多大?为什么?若这块冰熔化成水,则水的体积为多大?

板书:已知:m= 36 V= 40 厘米 3

求:(1)ρ=   (2)V= 20 厘米 3时ρ=?(3V

 

 

(2)当冰的体积是20厘米3时,冰的质量不再是 36 ,而是 18 ,单位体积冰的质量没有变化,即冰的密度不变,仍为 0.9 /厘米3

3m=m= 36

V= m/ρ= 36 / 1 /厘米3  =36厘米3

(1) 冰的密度为 0.9 /厘米3(2) 20 厘米 3的冰密度仍为 0.9 /厘米3

3冰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为 36厘米 3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分析,得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3、单位:

主单位:千克/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某种物质,其质量是多少千克。

日用单位:克/厘米3

换算关系:

 

 

显然: 1 /厘米3= 1000 千克 /米3

教学反思:

为了增加可信度,分析时随机选取学生实验测定的数据,重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在课前搭置了4个问题支架,学生已有了主动思维的过程,故两大难点:数据分析、图像分析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突破,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表述很严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由于学生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数据建立了密度概念,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就异常的深刻。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也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能力建构。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密度应用”专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变式训练的解题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

1)、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在实际生活中也已经有了不少与《密度》有关的经验。

2)、学生初步具备计算、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置学习支架方面:

学生利用体积相等、密度相等等桥梁求解另一种液体的密度、质量或体积可能有困难

学习支架:四个分别求解体积、质量、密度的小问题,学生班级交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强调注意点。

3.学习性质分析:

本节课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模式,课题引入设计了四个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体会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归纳。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设计了两道典型的应用题,并通过示范—练习模式,规范学生书写格式。

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铅球 、饮料瓶、多媒体设备:电脑

教学模式

示范—练习

教学流程

复习

提问

 

问题

活动

 

归纳

结论

习题

活动

 

总结

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 103千克 /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 103千克 /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教师提供四个问题,学生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组派一代表上黑板交流)

问题1:我们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能否用天平来称量?若我们想知道教室里空气的大致质量,你能告诉大家吗?

问题2: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 4千克 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问题3:某中学生的质量为 60千克 ,已知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接近,试估计他的体积约多大。

问题4:有一国产新款手机,请你从密度表中选择一种制作外壳的合适材料,并说明你选择的依据。

学生班级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并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是“测量”,还是“计算”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小结]

归纳起来:应用密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求质量、求体积、鉴别物质和选材。

三、讲授新课

板书:密度的应用

板书:1.应用:

1可求不便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2)可求不便直接测量的体积

例:求油罐车的节数,先求V=m/ ρ

再求n= V/V每节车厢

3)根据ρ= m/ v求得ρ可鉴别物质的组成

4)根据需要选择密度值适当的材料

学生阅读:课本P9“你知道吗?

四、习题训练

板书:2.解应用题

1:一只玻璃瓶的质量为 0.5千克 ,装满水后质量为 1.5千克 。若用它来装煤油,则可装多少千克煤油?(煤油密度为0.8× 103千克 /米3

由学生表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明显的已知条件和隐蔽的已知条件,并加注小角标。

教师用分析法,讲述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注意到题中的隐蔽条件V=V煤油

已知:m= 1.5 千克 -0.5 千克 = 1 千克 ,ρ煤油=0.8× 103千克 /米3

  ρ=1.0× 103千克 /米3    

求:m煤油

  

  

  

 

 

所以m煤油=ρ煤油·V煤油

  =0.8× 103千克 /米3× 0.0013

  = 0.8 千克

答:这个瓶子能盛 0.8千克 的煤油.

2:油库中贮有煤油2000吨,化验员从中取出30毫升的样品,测得其质量为 24克 ,求: (1)此油库中的煤油的密度是多少?(2)运输这种煤油1000吨,需要几节容积为 503的油罐车

解题过程略。

解题完毕,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这两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希望学生课下考虑,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密度的应用

1.应用:

1可求不便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2)可求不便直接测量的体积

例:求油罐车的节数,先求V=m/ ρ

再求n= V/V每节车厢

3)根据ρ= m/ v求得ρ可鉴别物质的组成

4)根据需要选择密度值适当的材料

2.解应用题

注意点:(1)、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小角标要一一对应(必须是同种物质)。

        2)、正确找到两种物质间的桥梁。

教后反思

本课所贯穿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的体验、练习为主线,教师设置了4个问题支架,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基础上,分享其他同学的成果,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自己学会归纳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践下来,感觉同学们能相互协作,相互启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2压力与压强(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领域

1)    掌握压力的概念

2)    能明确区分“压力”与“重力”

2.    方法和过程领域

能正确对压力作图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

养成用普遍的规律帮助分析并理解具体的概念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即是从力的三要素出发来逐个剖析诸如“压力”、“重力”等力。

4.    重难点

1)    重点:压力概念的理解

2)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二、       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压力,课本的叙述很简炼,活动卡中甚至没有涉及,但学生对压力概念形成深入长久的正确认识却无法一蹴而就。诸如压力与重力的关系不易明确区分,误认为压力总是由重力产生,把压力与重力混淆起来等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很难用几句话就能纠正,理顺;另外,对压力进行力的图示法作图时,作用点也极易移位。基于这些,本节课将“压力”安排为一个课时,采用相对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法,希冀达到讲清概念,加深印象,不易忘记的目的。避免给后续课程埋下隐患。

三、       教学流程

 

 

压力的引出

认识压力

巩固认识

演示实验,阅读课文

三要素

方向

 

作用点

大小

实例分析

作图

结合典型例题,分析与重力的关系

基本训练

 

 

 

 

 

 

 

 

 

 

 


四、       教学过程

1.    通过演示一组小实验让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压力,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如,重物使架空的塑料板产生明显形变,重物对斜放的传送带产生挤压形变,手捏塑料瓶使其形变,掌压黑板使其有略微的形变等。最后指出,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    让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认识压力属于弹力。并强调压力最显著的特点:与被压面垂直。

3.    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引导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压力。

注意搜集学生描述中的典型错误,如“作用点在物体下表面”、“大小等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等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从“方向”、“作用点”和“大小”的角度分别归纳出压力的具体特点:

方向:垂直于被压表面。

作用点:在被压表面上。(可以让学生通过作图的手法来纠错从而加强认识)

大小: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更不与重力等价(与重力三要素也根本不同);只有当物体孤立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大小。如,物体置于斜面上时对斜面的压力就小于自身重力,人靠在墙面上时压力与重力并无直接关系,“董存瑞炸碉堡”时,炸药包对桥底的压力也根本不等于炸药包的重力。

4.    通过一组随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6.2压力与压强(第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领域

1)    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

2)    理解压强的概念

2.    方法和过程领域

1)    适度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每一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

1)    认识生活中的“压强”

2)    从生活中发现“压强”知识的应用,激发从物理角度去思考生活问题的兴趣。

4.    重难点

1)    重点:压强概念的正确理解

2)    难点:自行获得探究方法进行适度探究实验

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是学习液体、气体压强的基础,在初中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存在,其一难以明确区分压强和压力,其二对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难以透彻理解的现象。因而本节课宜采用较多的学生富有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小实验来激发兴趣,并适时加以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同时,通过拿过往知识作类比使知识的获得过程寓有“程式化”而更有利于接受。

三、       教学流程

 

认识压力作用效果

认识压强

认识的深化

对比实验:

方凳压砂

“背书包”

“捏铅笔”

“挤板刷”

1、阅读课文

2、类比“速度”的定义过程结合“对比实验”讲析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

3、例题1,简单计算

探究实验:活动卡P11

 

 

 

 

 

 

 

 

 


四、       教学过程

1.    演示实验一,手捏空饮料瓶,瓶身内陷形变,压力增大,形变加剧――压力大小影响到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二,将一端削尖的短铅笔捏在拇指和食指之间,体会指尖的感受――同样的压力,两指尖感受明显不同,凹陷程度明显不同。

演示实验三,活动卡P10,小实验“挤板刷”

演示实验四,活动卡P11,“小方凳压沙面”

引导:不仅压力的大小影响了其作用效果,同样压力在不同情况下作用效果也不同。而此不同之处,又不能仅仅用压力来描述,必须引入新的物理量――压强。

2.    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压力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教师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结合速度概念的给出模式,说明可以用“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相同受力面积比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并指出选择后者作最终定义依据的合理性。再由定义式进一步加强对压强单位的认识,并指出1帕的现实意义。

3.    讲析课本“例题 1

4.    针对活动卡P11的探究实验,讨论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海绵下陷的深度可由刻度尺来测量)

5.    布置作业:P18思考与练习1234

 

6.2压力与压强(第3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领域

1)    掌握“类柱体”的压强特点

2)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    方法和过程领域

1)    从“类柱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习物理中的数学推理

2)    从公式PF/S出发获得增大减小压强的一般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

1)    培养联系实际学物理,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2)    用辨证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物理问题(坦克履带及其突起)

4.    重难点

1)    重点:获得合理的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    难点:

a)    “类柱体”压强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b)    掌握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来解释问题时的语言规范

二、       教学设计思路

   “类柱体”的压强在课本中通过一道思考题有所体现,适当加强,有利于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深入领会,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对物理的贡献意义的理解,并使一些问题的解决因此变得简化快捷。

   改变压强的方法适宜从压强公式PF/S出发进行程式化的思考,再从中选择实际问题中切实可行的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有学生解释说明压强现象时的语言描述不够合理,欠缺逻辑,因而此处也宜适当加强。

三、       教学流程

问题A:“类柱体”压强

 

提出

梳理

应用

公式推导,扩展“类柱体”概念

提取作业中的思考练习题1

思考练习题2的解答

 

 

 

 

 

 

 

 

 


问题B:改变压强的方法

四、       教学过程

1.    提取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思考与练习题1,由学生讨论。再作数学推理,对此柱体而言有

PF/SG/Smg/S=ρVg/S

ρShg/S=ρgh,即压强只与

柱体密度和高度有关。结合下图图例,给出“类柱体”的概念。

2.    利用“类柱体”压强特点,对思考与练习题2进行分析解答。可以先根据一般公式PF/S进行求解,再依据“类柱体”公式求解并进行对比。

3.    对比演示:用细绳提书包与用宽带背书包的感受不同,引出生活生产中很多改变压强的事例。

出示图钉,指出尖和帽的构造意义。

4.    阅读课文P1617,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极限压强值,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减小压强,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大压强。

5.    引导从公式PF/S出发获得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涉及到改变压强在生活中某些工具上的应用时,要特别注意:1)同一工具的不同部位,有的部位需要增大压强(如锥子、注射针头等做的很尖锐,刀剑的刃磨得很锋利等),有的部位需要减小压强(如工具的手柄部分都是如此)。甚至在同一部位既有减小压强又有增大压强的举措(如坦克的履带是为减小压强,其上突起是为增大压强以免打滑)

2)在解释说明压强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完整,避免用语的前后颠倒而导致逻辑混乱。如刀剑的刃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6.    讲析课本“例题 2

7.    布置作业

 

 

6.3液体的压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    知道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领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各方向上的压强相等;领会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领会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不同。

(3)    能用公式 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2)    初步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以实验和实例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4.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5.难点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流程图

液体对溶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

液体压强特点

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引入课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大量的探究实验获得亲身体验,从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到液体对容器侧壁和底部产生压强逐步深入认识到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猜想、设计实验、归纳应用等探究实践,体验获得物理规律的全过程及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景II

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III

提出问题

应用

举例

课堂

小结

创设情景I

引入课题

 

 

 

 

 


压强计

 

 


初步结论

创设

情景

学生

活动

液体内部压强规

 

 


提出猜想

                                           实验验证

 

 


                                                                    

三、教学准备

 1.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并将一端用橡皮薄膜扎紧。

 2.塑料瓶

 3U形管液体压强计

 4.马夹袋

 5.水,盐水,硫酸铜溶液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录像] (1)水库堤坝的形状    (2)潜水员穿的潜水服    (3)潜水器

[思考]以上情景中堤坝为什么下部比上部厚实?潜水员潜入水下较深的地方

为什么要穿潜水服?

[引入]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2.学生探究实验

2人一组,实验中注意观察现象,并能归纳总结。

[探究1]活动卡片P15试试想想(1

[探究2]将塑料马夹袋中装入水。观察塑料袋形状如何变化?

 

 

 


[学生归纳1]由于液体受重力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

[探究3]在不同高度处扎有三个孔的塑料瓶,先用小木棒将三孔堵住。往瓶

       中注满水后将三根小棒拨掉能看到怎样的现象?并画出简图。

[思考讨论]若瓶上的三个小孔在同一高度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探究4]在两个相同的底部扎有橡皮薄膜的开口玻璃管中分别倒入深度相同

           的水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比较橡皮膜形状有何不同?

[提出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讲解]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如图活动卡片P17

          液体压强计是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

      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向上,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

      膜的金属盒相连,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

      水面相平。

      (a)U形管两侧液面原先是平齐的,表示两侧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

      (b)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

        压强越大时,高度差也越大。

[学生活动]活动卡片P171)(2

[探究5] 4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的有关

       因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U形管液体压强计和分别装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进一步探究

       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组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归

          纳得出结论的。

[学生归纳2]液体内部各方向上都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

           向上的压强相等;液体内深度越大处,压强也越大;在同一深

           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

 3.规律应用

[讲解]导出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取出高为h的液柱,其底面积为s,重为G,如图所示。

      设液体的密度为 ,则

          

          h深处,液体的压强

          

[例题1]课本P26例题

       ——让学生加深理解 公式的应用

[例题2]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盛满水,A点处的

       深度是     米,压强是      帕;B

       处深度是      米,压强是      帕。

           ——让学生了解“深度”、“高度”的含义和

区别。

 

五、布置作业

 1.活动卡片P15~P16 123

 2.课本P24 思考与练习123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潜水员潜入水下较深处要穿潜水服和水库堤坝下部比上部厚实的录像来引入课题,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学生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和意识,体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

 2.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容量较大。利用U形管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中,实验的设计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等都由学生自主研究得出结论要求较高,可视学生实际给予适当的提示。

 

6.3连通器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在实际情况中辨认连通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了解液压技术的原理,知道一些液压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模型和挂图认识连通器和液压技术,经历用“假想液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2) 通过对船闸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STS 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连通器原理及运用。

【 教学难点】

  船闸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                  板书设计        连通器

一、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二、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三、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引入:

师:请大 家观察 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评语】

1、   教学目标准确。(能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

2、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图很规范)

3、   教学过程细致。(活动卡的应用设计的很仔细)

4、   教学反思深刻。(能实事求是)

                                孙克海

                                    2011-09-22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