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文学习能力和古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吕幼夫
日期:2005-05-30 10:08: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403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能力是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学界乃至教育界着力探讨的课题。张志公先生认为:“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那时候社会上还需要有`低吟长啸'的诗人,‘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语言大师,人们还需要文学。不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⑴ 显然,张先生所说的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纯熟的基本技能和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其中张先生所强调的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应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古文学习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谓的古文主要是指文言文,也包括一部分古白话诗文。现代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现行语文教材里古文占相当的比重,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势必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也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半个世纪来,对古文教学的争议颇大,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降低古文教学要求,淡化古文教学似成趋势。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古文能力的低下,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提到,有学生把“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翻译为“特别是学鸡打鸣,狗偷盗的英雄的大耳朵呀”。⑵ 最近某高校对研究生进行中国语文摸底考试,试题仅限于基础知识,可是不少人居然不及格。这些例子可能有偶然性,但反映出的学生古文基础差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制订的全日制高中新大纲(修订稿)和新教材,加大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并按能力训练序列编排,⑶ 这表面有关方面已注意这个问题。
本文考察中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和中学古文教学现状,目的是使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古文学习能力。
一. 现状
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试题测试、课堂教学和教材情况分析等。
(一)问卷调查
我们向300 中学生和150 名中学语文教师作了问卷调查,这些师生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
1.关于兴趣
37.7%的同学认为最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是古文,比不受欢迎的诗歌还高出4个百分点。(某刊物作过调查,诗歌为目前最不受欢迎的文学体裁)32%的教师认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古文,(52%的教师认为是作文)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文教学的状况。
2.关于教学目标和方法
41.95% 的同学认为学习古文了解大意即可,23.77% 的同学认为应以诵读为主,32.86% 的同学认为应理解字词。教师方面,36%的认为教学古文大部分需采取字、词、句的串讲疏通,22%的教师认为当以诵读为主,其余的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关于教材内容
就现有教材所选古文(沪版)的难度来说,81.11% 的同学认为是合适的,认为过深的有10.48%,就古文的量而言,59.44%的同学认为是适中的,只有17.48%的同学认为量太多了。22%的语文教师认为所选古文内容浅了,56%的教师认为古文数量少了,只有8% 和12%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偏深和数量偏多。
4.关于试题比例
近年来古文试题在语文试卷中一般占20%的比例,72%的同学认为是适合的,而11.18% 的同学认为低了。教师中64%的认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34%的认为低了。
5.关于学习古文的作用
72%的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对今后有用处,其余的认为仅是应考而已,54%的教师认为学习古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46%的教师则认为是有些作用的。
上述问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教师大部分认为现行教材中的古文内容少了,而大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合适的,我们认为,教师的看法是较为客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古文了解大意即可,这是对初中生的要求,高中生是要求具有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认识尚有差距。
(二)古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
我们分别对来自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150 名高中生作了书面测试,我们抽样统计了其中几道题的情况。
1.默写
所给的试题是要求填出有关句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括号中的句子是要求填写的,统计结果是《劝学》的句子默写正确的有69人,占46%,《师说》句子默写正确的有97人,占64.66%。
2.文学和文化常识
能正确回答“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号的简称”的有47人,占31.3%,能回答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的有57人,占38%。
3.词句理解
能指出“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的“走”字具有使动用法的有102, 占68%。能准确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选择正确理解项的有108 人,占72%。能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半”为意动用法并正确解释其意义的有11人,占7%。
4.翻译
我们给出的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段话,要求翻译其中的划线句,我们统计了其中两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无一人能全部准确翻译这两句,意思大体接近者30人,占20%。
这次测试复盖面是较宽的,基本出自教材范围,及格率为46%,分析以上的抽样题,成绩是很不乐观的。背诵默写的内容全部出自教材,这两句已成为名句,只有50%左右的同学能写出。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这两题也属常识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答对。词句理解题,直接出自课文上的正确率要高一些,而非课内的试题正确率就较低,如能指出“半”字是意动用法者不多,能解其意义者更是寥寥无几。运用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试题,效果不理想。
(三)课堂教学
我们采用个别访谈的形式,向5 所中学的上百名师生作了解,情况大体如下:
1.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够把握初中生要“读读背背”,高中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大纲要求,但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大纲要求不很清楚,课堂教学中随意提高或降低大纲要求的做法并不鲜见。
2. 扫除文字障碍,诠释句法文意,“串讲法”仍是大部分教师讲解古文时的方法,故“一言堂”居多,讲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倦,效果不理想。
3.中老年教师往往有着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讲解比较准确和生动,而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先天不足(正值降低文言文要求的年代),现在面对学生要讲“清楚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求助于一本教参难免捉襟见肘,时有疏漏。
(四)教材情况
教材中有关古文内容的收编情况,与学生的古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也作了一些了解。
1.纵向比较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古文教学的比重很大,当时的中学“国文”科全教文言文。建国后改变这种状况,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初、高中语文课本各六册,过于忽视文言文,课文分量偏轻。1956年编辑文学、汉语分科课本,古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1958--1960年重新编写,过多选入“肘文”,课文总数过少。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规定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1986年和1990年两度修改教学大纲,降低文言教学要求,修订全国通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开始建立听说读写和语言、文章、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体系。1996年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加大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按能力训练序列编排。对初中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对高中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能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⑷
2 横向比较
大陆、台湾、香港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在语文教学上有着传统的联系和互为借鉴的地方。在古文教学上,大陆方面要求初中熟读背诵文言一些篇或段,高中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要求初中阶段指导学生研读明易文言文之能力,了解并比较语文与文言文在措辞上之差别,高中阶段则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要求第一阶段(中学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欣赏浅易文言文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中学四、五年级)训练所有学生阅读普通文言文书籍的能力。比较三地情况,大陆和香港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体文教学,台湾的国文教学重视文言文教学,台湾国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初中占33.3%,高中课文92篇,三学年文言文比例分别为60%、70%、80%,大陆文言文初中占17.1%,高中占35.8%,香港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1:1 ,初高中文言文的比例分别占20%和38.8%。⑸
3 沪版语文教材情况
近年来推行“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教材版本)的体制以来,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纷纷涌现,仅上海就编写了H版、S版两种语文教材。H 版教材文言课文占总量的20%--30%,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2.8:1,⑹初中各册编有“每周一诗”让学生读读背背,毕业时,学生可以积累上百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高中各册分别编入两个“文化常识”单元,提供了古代重要文学代表作品,介绍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S版课本文言比例与H 版大体相当,教材选取我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适合于教学的优秀作品为课文,高一,先秦、汉魏、六朝的诗文。高二,唐、宋的诗文,高三,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和诗言。教材还安排四条序列:修辞知识序列、逻辑知识序列、古汉语知识序列、文学史常识序列,教材把阅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沪版教材有其明显的特色,但教学操作性似不及统编本,“急就”痕迹不少,目前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思考
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份量的内容,但几十年来古文是否要教、教什么、教多少、怎样教,曾经是语文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同志认为减轻学生负担,首先就是减少教材中的古文数量,似乎古文成了加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误解。目前学生学习负担确实很沉重,必须要给他们减轻负担,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扭转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在古文教学中直接向学生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古文教学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有所加强。目前中学生古文能力低、基础差,这是同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执教者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地分析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
从1948年叶圣陶先生起草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到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起草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对古文教学要求时高时低,起伏不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据“形势”需要选择内容,教学要求也很低。1986年和1990年开始建立包括文言文在内的教学体系,初中要求“读读背背”,高中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96年的新大纲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建立了以语文为主包括文章、文学、文言文及其文化的多元教学体系,并且突出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这个目标较过去有较大的合理性。我们不必效仿台港两地对中学生较高的教学要求,如香港要求初中(中学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台湾要求高中生能写作明易之文言文,但我们应该划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科学选编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教材,古文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建国以前,初中语体与文言比例大约是7:3 6:4 5:5,高中则为7:3 8:2 10:0,初中文言文比高中重。⑺建国后多次制定和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或修订中学课本,文言文的比例时高时低不定。目前一纲多本,差异不小,但文言文初中约占15%-20%之间,高中约占30%-35%之间。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教材初中文言课文比例占总量应不低于20%,不高于25%,高中文言比例不应于30%,不高于35%为宜。
选文的问题较为复杂一些,同语体文一样,所选古文是否能作“适例”、“范例”,往往也是见仁见智,,难有准绳。但我们应该避免语文课本过多地偏重于对思想政治内容的重申,强调文道结合,但不能得“道”而失“文”,要改变选文的“政治化”为“语言化”。近半个世纪来我们已经筛选出一部分文道兼美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只要再兼顾时代、语言、文体特色,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相信不难做好此项工作。
3 加快古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长期处于保守探索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所谓“量力性”原则的限制和影响。量力性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可过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要求,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就是出于对学生炽热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标新立异的创造心理估计不足,因而降低了对他们学习上的各项要求。⑻因此古文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这个因素。长期以来沿袭五大块教学法,正如有老师指出,根本弊端是“只注重师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现象的分析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⑼要提高古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实现由“灌”向“导”的位移。不少同志多年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不少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如傅树勤老师提出必须以教师的积极性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导”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老师先要作好示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时的“导”不排除老师的讲,对重点、难点、精彩部分要讲透,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第二阶段是“相机诱导、牵放转换”,这时的“导”则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学本领,增加学生活动,教师掌握尺度,逐步完成由“牵”到“放”的转换,常采用的课型是:预习──提问──讨论──练习。第三阶段是“制定方案,指点攀登”,这时是教师组织好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编好复习计划和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训练,最终自己动手完成。这种作法既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的原则。还有些教师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重诵读重字词,──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他们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未必先疏通文意,再分析内容,根据课文难易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他们摆脱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⑽有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如写原文,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写细节,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要求学生补写出必要的细节;还有写想象、写评点、写感受等,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改革古文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基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只要我们认真地了解学生,仔细地研究教学,大胆地实践创新,我们是能够做出成绩的。
(杨家驹、魏澜、盛新、吴海秦老师参加了问卷调查、能力测试等部分工作)
注释
⑴转引自孙荻芬《关于高中语文能力的训练体系》(《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⑵《周末》(1996年11月23日)
⑶详看《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6期)
⑷庄文中《语文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地位、教学目的》(《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语文学习》1996年4期)
顾振彪《全国解放以来中学语文课本的演变》(《教学与管理》1991年2期)
⑸参看郭国英《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比较谈》(《语文学习》1990年1期)
⑹倪文锦《中学语文》(武汉)(1996年9期)
⑺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10期)
⑻参看徐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趋势谈》(《语文导报》1987年12期)
⑼郭宗明《试论40年来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语文学习》1992年3期)
⑽广玉《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1期)
徐开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种写作训练》(《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11期)
古文学习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谓的古文主要是指文言文,也包括一部分古白话诗文。现代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现行语文教材里古文占相当的比重,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学习能力势必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也不可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半个世纪来,对古文教学的争议颇大,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降低古文教学要求,淡化古文教学似成趋势。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古文能力的低下,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提到,有学生把“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翻译为“特别是学鸡打鸣,狗偷盗的英雄的大耳朵呀”。⑵ 最近某高校对研究生进行中国语文摸底考试,试题仅限于基础知识,可是不少人居然不及格。这些例子可能有偶然性,但反映出的学生古文基础差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最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制订的全日制高中新大纲(修订稿)和新教材,加大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并按能力训练序列编排,⑶ 这表面有关方面已注意这个问题。
本文考察中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和中学古文教学现状,目的是使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古文学习能力。
一. 现状
现状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试题测试、课堂教学和教材情况分析等。
(一)问卷调查
我们向300 中学生和150 名中学语文教师作了问卷调查,这些师生既有重点中学的,也有一般中学的。
1.关于兴趣
37.7%的同学认为最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是古文,比不受欢迎的诗歌还高出4个百分点。(某刊物作过调查,诗歌为目前最不受欢迎的文学体裁)32%的教师认为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古文,(52%的教师认为是作文)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文教学的状况。
2.关于教学目标和方法
41.95% 的同学认为学习古文了解大意即可,23.77% 的同学认为应以诵读为主,32.86% 的同学认为应理解字词。教师方面,36%的认为教学古文大部分需采取字、词、句的串讲疏通,22%的教师认为当以诵读为主,其余的认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关于教材内容
就现有教材所选古文(沪版)的难度来说,81.11% 的同学认为是合适的,认为过深的有10.48%,就古文的量而言,59.44%的同学认为是适中的,只有17.48%的同学认为量太多了。22%的语文教师认为所选古文内容浅了,56%的教师认为古文数量少了,只有8% 和12%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偏深和数量偏多。
4.关于试题比例
近年来古文试题在语文试卷中一般占20%的比例,72%的同学认为是适合的,而11.18% 的同学认为低了。教师中64%的认为这个比例是合适的,34%的认为低了。
5.关于学习古文的作用
72%的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对今后有用处,其余的认为仅是应考而已,54%的教师认为学习古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46%的教师则认为是有些作用的。
上述问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目前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虽知学习古文是有用处的,但缺乏动力。教师大部分认为现行教材中的古文内容少了,而大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合适的,我们认为,教师的看法是较为客观的。大部分同学认为古文了解大意即可,这是对初中生的要求,高中生是要求具有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认识尚有差距。
(二)古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
我们分别对来自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150 名高中生作了书面测试,我们抽样统计了其中几道题的情况。
1.默写
所给的试题是要求填出有关句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括号中的句子是要求填写的,统计结果是《劝学》的句子默写正确的有69人,占46%,《师说》句子默写正确的有97人,占64.66%。
2.文学和文化常识
能正确回答“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号的简称”的有47人,占31.3%,能回答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的有57人,占38%。
3.词句理解
能指出“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的“走”字具有使动用法的有102, 占68%。能准确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选择正确理解项的有108 人,占72%。能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半”为意动用法并正确解释其意义的有11人,占7%。
4.翻译
我们给出的是《孟子梁惠王》中的一段话,要求翻译其中的划线句,我们统计了其中两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无一人能全部准确翻译这两句,意思大体接近者30人,占20%。
这次测试复盖面是较宽的,基本出自教材范围,及格率为46%,分析以上的抽样题,成绩是很不乐观的。背诵默写的内容全部出自教材,这两句已成为名句,只有50%左右的同学能写出。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这两题也属常识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答对。词句理解题,直接出自课文上的正确率要高一些,而非课内的试题正确率就较低,如能指出“半”字是意动用法者不多,能解其意义者更是寥寥无几。运用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试题,效果不理想。
(三)课堂教学
我们采用个别访谈的形式,向5 所中学的上百名师生作了解,情况大体如下:
1.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够把握初中生要“读读背背”,高中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大纲要求,但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大纲要求不很清楚,课堂教学中随意提高或降低大纲要求的做法并不鲜见。
2. 扫除文字障碍,诠释句法文意,“串讲法”仍是大部分教师讲解古文时的方法,故“一言堂”居多,讲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倦,效果不理想。
3.中老年教师往往有着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讲解比较准确和生动,而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先天不足(正值降低文言文要求的年代),现在面对学生要讲“清楚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求助于一本教参难免捉襟见肘,时有疏漏。
(四)教材情况
教材中有关古文内容的收编情况,与学生的古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也作了一些了解。
1.纵向比较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古文教学的比重很大,当时的中学“国文”科全教文言文。建国后改变这种状况,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初、高中语文课本各六册,过于忽视文言文,课文分量偏轻。1956年编辑文学、汉语分科课本,古代文学作品占三分之一。1958--1960年重新编写,过多选入“肘文”,课文总数过少。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规定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1986年和1990年两度修改教学大纲,降低文言教学要求,修订全国通用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开始建立听说读写和语言、文章、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体系。1996年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加大阅读教材中文学作品、文言文的比例,按能力训练序列编排。对初中要求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对高中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能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⑷
2 横向比较
大陆、台湾、香港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在语文教学上有着传统的联系和互为借鉴的地方。在古文教学上,大陆方面要求初中熟读背诵文言一些篇或段,高中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台湾要求初中阶段指导学生研读明易文言文之能力,了解并比较语文与文言文在措辞上之差别,高中阶段则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近古籍之兴趣及写作明易文言文之能力;香港要求第一阶段(中学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欣赏浅易文言文作品的能力和兴趣,第二阶段(中学四、五年级)训练所有学生阅读普通文言文书籍的能力。比较三地情况,大陆和香港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体文教学,台湾的国文教学重视文言文教学,台湾国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初中占33.3%,高中课文92篇,三学年文言文比例分别为60%、70%、80%,大陆文言文初中占17.1%,高中占35.8%,香港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1:1 ,初高中文言文的比例分别占20%和38.8%。⑸
3 沪版语文教材情况
近年来推行“一纲多本”(一个大纲多种教材版本)的体制以来,各具特色的实验教材纷纷涌现,仅上海就编写了H版、S版两种语文教材。H 版教材文言课文占总量的20%--30%,现代文与文言文比例约为2.8:1,⑹初中各册编有“每周一诗”让学生读读背背,毕业时,学生可以积累上百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高中各册分别编入两个“文化常识”单元,提供了古代重要文学代表作品,介绍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S版课本文言比例与H 版大体相当,教材选取我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适合于教学的优秀作品为课文,高一,先秦、汉魏、六朝的诗文。高二,唐、宋的诗文,高三,元、明、清的戏曲、小说和诗言。教材还安排四条序列:修辞知识序列、逻辑知识序列、古汉语知识序列、文学史常识序列,教材把阅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沪版教材有其明显的特色,但教学操作性似不及统编本,“急就”痕迹不少,目前正在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思考
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份量的内容,但几十年来古文是否要教、教什么、教多少、怎样教,曾经是语文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同志认为减轻学生负担,首先就是减少教材中的古文数量,似乎古文成了加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原因,其实这是误解。目前学生学习负担确实很沉重,必须要给他们减轻负担,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扭转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在古文教学中直接向学生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认为,古文教学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有所加强。目前中学生古文能力低、基础差,这是同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执教者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地分析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1.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
从1948年叶圣陶先生起草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到199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起草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其中对古文教学要求时高时低,起伏不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根据“形势”需要选择内容,教学要求也很低。1986年和1990年开始建立包括文言文在内的教学体系,初中要求“读读背背”,高中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96年的新大纲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建立了以语文为主包括文章、文学、文言文及其文化的多元教学体系,并且突出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实用化、多样化、素质化,这个目标较过去有较大的合理性。我们不必效仿台港两地对中学生较高的教学要求,如香港要求初中(中学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书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台湾要求高中生能写作明易之文言文,但我们应该划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科学选编
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教材,古文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建国以前,初中语体与文言比例大约是7:3 6:4 5:5,高中则为7:3 8:2 10:0,初中文言文比高中重。⑺建国后多次制定和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或修订中学课本,文言文的比例时高时低不定。目前一纲多本,差异不小,但文言文初中约占15%-20%之间,高中约占30%-35%之间。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教材初中文言课文比例占总量应不低于20%,不高于25%,高中文言比例不应于30%,不高于35%为宜。
选文的问题较为复杂一些,同语体文一样,所选古文是否能作“适例”、“范例”,往往也是见仁见智,,难有准绳。但我们应该避免语文课本过多地偏重于对思想政治内容的重申,强调文道结合,但不能得“道”而失“文”,要改变选文的“政治化”为“语言化”。近半个世纪来我们已经筛选出一部分文道兼美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只要再兼顾时代、语言、文体特色,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相信不难做好此项工作。
3 加快古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所以长期处于保守探索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所谓“量力性”原则的限制和影响。量力性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可过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要求,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就是出于对学生炽热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标新立异的创造心理估计不足,因而降低了对他们学习上的各项要求。⑻因此古文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这个因素。长期以来沿袭五大块教学法,正如有老师指出,根本弊端是“只注重师生对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背景、内容和语言现象的分析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⑼要提高古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积极性,实现由“灌”向“导”的位移。不少同志多年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不少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如傅树勤老师提出必须以教师的积极性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了“导”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老师先要作好示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时的“导”不排除老师的讲,对重点、难点、精彩部分要讲透,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第二阶段是“相机诱导、牵放转换”,这时的“导”则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学本领,增加学生活动,教师掌握尺度,逐步完成由“牵”到“放”的转换,常采用的课型是:预习──提问──讨论──练习。第三阶段是“制定方案,指点攀登”,这时是教师组织好系统复习,使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编好复习计划和复习资料,引导学生训练,最终自己动手完成。这种作法既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主线”的原则。还有些教师集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重诵读重字词,──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他们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未必先疏通文意,再分析内容,根据课文难易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要求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把过去从字词到段落篇章,变为从整体入手,由篇章段落到字词,把字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讲解。他们摆脱传统把文言文分成诸如解释词义、分成串讲、归纳全文、布置作业的框框,突出了文章的整体特点,注意了字词、诵读、分析之间的内在联系。⑽有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如写原文,用自己的话重新写出课文内容;写细节,文言文文字精炼,言简意赅,字里行间大有充实丰富的回旋余地,要求学生补写出必要的细节;还有写想象、写评点、写感受等,既训练了写作能力,又熟悉了古文内容。
改革古文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基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只要我们认真地了解学生,仔细地研究教学,大胆地实践创新,我们是能够做出成绩的。
(杨家驹、魏澜、盛新、吴海秦老师参加了问卷调查、能力测试等部分工作)
注释
⑴转引自孙荻芬《关于高中语文能力的训练体系》(《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⑵《周末》(1996年11月23日)
⑶详看《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6期)
⑷庄文中《语文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地位、教学目的》(《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1期)
《1949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轨迹》(《语文学习》1996年4期)
顾振彪《全国解放以来中学语文课本的演变》(《教学与管理》1991年2期)
⑸参看郭国英《大陆、台湾、香港语文教学目标比较谈》(《语文学习》1990年1期)
⑹倪文锦《中学语文》(武汉)(1996年9期)
⑺刘正伟《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10期)
⑻参看徐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趋势谈》(《语文导报》1987年12期)
⑼郭宗明《试论40年来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语文学习》1992年3期)
⑽广玉《中学文言文教学研究现状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1期)
徐开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种写作训练》(《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11期)
- 上一篇:古白话及其教学说略-...
- 下一篇:把”字虚化说略-吕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