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的史才、史学和史识 包亦民
日期:2007-02-07 10:14: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671

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的史才、史学和史识

洪山中学 包亦民

 

2001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并把“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的基本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学如何践行《课程方案》中的课程理念,历史教师如何满足历史课程目标的诉求,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因为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要求应该有自己的侧重。正是这种有侧重的要求,使我们面对了这样一个需要解读的问题,即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才、学、识。

什么是才、学、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和组织历史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以叙述历史事实、建构历史框架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史学是一种学养,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史识,既包括对历史的见解和观点,又包括忠于史实、坚持真理、抑恶扬善的品质、精神与价值取向。传统史家的这些素养很重要,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加以具备的。但是,作为今天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应该有更新的内容和标准。

第一,史才,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只要有心,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挤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反思、探讨、研究,就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反思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正如著名史学 家郑天挺 先生曾说的那样:“在中学教书必须有扎实的准备,学生在他教的过程中前进了,他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前进了,这就是教学相长。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专题的学术研究,也同样会做出成绩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多元、开放、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对历史教师的必然要求,它是实现 “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与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去。”的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史才的现代化内涵。

在现代背景下,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共同构成了历史教师“史才”的三个维度。

第二,史学,指扎实的、渊博的、开放的历史知识。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的最后学历,不能满足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历史教师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架构、脉络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作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够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历史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是很高的,它在给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制定新的标准的同时,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中学历史教师要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经常翻阅历史新著,及时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吸取新知识营养,以期深化中学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的学养应具有多元、开放的现代特征,这是因为,首先就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言,它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和封闭的;其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拥有原先那份恒定不变的优越感和权威形象,不再是某种学科知识的唯我独尊者,诚如韩愈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再次,现代教育否定手工作坊式的低效率,否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否定教师的自耕农形象,而倡导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合作发展,追求高效率。

由此可见,多元、开放不但是现代观念,也是构成历史教师学养的现代内容,这一内容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而愈显其重要性。

第三,史识,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

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说,其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历史教学的主要思想教育任务,正如《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求“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的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有所涉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在我们许多学校里,某一位教师上课时,学生很安静地听,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情形就很坏,这决不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才能,另一个教师无才能,这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 这里的“教育技巧”就是“怎么教”的艺术问题,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法,更重要地是还包括严肃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使我们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同样,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听者瞠目,虽满腹才华,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结果难以起到引路作用。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是以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许多历史教师错误地认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而忽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因而在备课时只片面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难度,不辞检索之劳,遍稽典籍,广征博引。深入钻研教材固然应当,但如果不讲究对教学方式、途径、技艺的研究,没有合乎教学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师的史识应突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强调多元背景下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在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制定策略、运用方法。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67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