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教学中文化蕴涵的阐发
日期:2007-06-27 09:05: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个“文化”指的是文治和教化。随着时间推移,“文化”一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近代学者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梁先生的定义包括了文化的狭义和广义之内涵,今天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已经是狭义和广义的综合,《辞海》释义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个定义为大多数人认可。中华文化具有5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爱国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其实质是对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语文既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化蕴涵的阐发,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优秀民族文化,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文化传授的,譬如古代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连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学伦理、历史、哲学,学科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当然这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是不可完全仿效的,但现代的教育学科过于细化,语文教学范围已经极其狭小,尤其是当今应试的需要,在大部分学校里,语文教学围绕高考转,考什么教什么,有的甚至只热衷押题猜题,传授应试技巧,语文教学质量的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                                             扭转这种趋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文化载体。从文化视角进行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让语文中的文化蕴涵得到充分的阐发。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拓宽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此外还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好处:一是了解中华先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习俗文明等方面广博深厚的建树,丰富知识,开发潜能;二是能深入地了解国情,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加深对现实国情的理解,也能加强对当前两个文明建设必要性、迫切性和个人责任性的理解;三是为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阐发文化蕴涵,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某些作品或者是某些环节,尽管具体体现在每一个教学内容里的文化蕴涵有多寡厚薄及表现方式的不同,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阐发应该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我们从作品文体的分类教学及词语教学着手,梳理和研究在这些文体中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蕴涵,探求从文化视角去阐发这些形式和蕴涵,与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然联系和可行性,以求得语文教学较好的方法与效果。

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份量很重的一块内容,阐发有关古文中的文化蕴涵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有人曾对近年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作过调查,发现突出的问题是现在的中学生包括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缺少文化积淀,底蕴不足,呼吁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将来才可能具备参与建设文明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直接从古文中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这是增加学生文化底蕴的最有效的途径。虽然每个语文教师在处理具体教材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有关的文化知识,但从实际情况看,以下几点是我们在教授古文时还应该注意加强的:首先是建立史的概念,这里指作品风格、文学流派的继承和发展。中学古代诗文都是精选的各种风格和流派的代表作品,我们在教授古诗文时注意梳理史的线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譬如代表南北文学正宗的《诗经》和楚辞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诗坛巨匠李白和杜甫大张这两面旗帜,承先启后,并世有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后代有苏轼、黄庭坚交贯影响,衣被百代。宋词苏(轼)辛(弃疾)豪放,周(邦彦)李(清照)婉约,关汉卿的《窦娥怨》,王实甫的《西厢记》都代表两种风格,各领千秋。明清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祖承浪漫主义风格,《红楼梦》发扬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杰作。其次是了解礼仪习俗名物制度。一般来说,作品越是久远,其涉及到的礼仪习俗名物制度我们会感到越陌生,了解的也越少。不及时补充有关知识,学生就很难准确理解文义。如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朝南的方向为尊,故“南面为君”,“北面称臣”。而在室中和帐中则以东向为尊,因此《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次尊为南向,故“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已属卑位,而西向最卑,张良为刘邦随从,自然“西向侍”,这体现了楚汉实力悬殊、刘邦当时窘迫的状况。又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婆婆所遣,其母惊讶:“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其兄逼迫再嫁,刘兰芝也只好“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最后“举身赴清池”以死殉情。旧制妇女地位卑下,丈夫包括公婆可以任意休弃。女子除了婚丧大事,母家迎归外,一般是不能回家的,被休弃是使母家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刘兰芝被休弃回家,其父已殁,只好“中道还兄门”,其兄自然是“性行暴如雷”,所以刘兰芝是封建礼教迫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路的。

教材里的现代文都是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作品,阐发这一时期作品的文化蕴涵仍然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如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许多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鲁迅塑造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遭遇悲惨命运的劳动妇女,她干活非常勤快,却被生活逼至绝境,沦为乞丐,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象“尘芥”一样被扫出了世界。祥林嫂与刘兰芝有着相同的悲惨结局,她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都是不情愿地离开现实世界,但祥林嫂的遭遇更为凄惨,这是因为经过宋明理学改造的中国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精神压迫更为沉重,毒害更为深刻,祥林嫂脖子上无形套着的四大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其一生中因此所遭受的精神恐惧和精神虐待,是刘兰芝那个时代的妇女难以想象的。揭示封建礼教尤其是宋明理学宣扬的礼教对妇女的残害本质,是我们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前提。

乡愁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主题,也是积淀在中华传统性格深处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编入高中教材的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反映这一古老主题的现代诗,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物象,表达了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但是对于《乡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体会深层的蕴涵,这就需要对当代台湾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50年,1945年日本战败才回归祖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台湾,台湾又硬性与大陆隔开。从此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只好望洋兴叹,尤其是许多大陆来台人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阻隔,痛感叶落难以归根,游子之悲难以言表。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台湾文学,大量的作品表现出情系大陆、思念亲人的乡愁文化,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这种乡愁不仅仅是传统乡愁文化的简单沿袭和重复,因为在表现乡愁的无数个体背后,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这是一个民族群体强烈乡情与亲情意识的集中反映,这是以往乡愁文化所缺少的。

词语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加强的环节之一,而文化视角则是帮助实施这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词语是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映,许多词语本义就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的文化迹象。在教学中通过了解一定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词义,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譬如对不吉词的避讳是传统文化的常见现象,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也有此现象,但我国传统文化对不吉词的避讳更为精细和严密,对“死”一词的避讳说法就可见一斑:

驾崩、晏驾、弃天下、山陵崩、千秋之后、厌代——指帝王死;薨——指诸侯死;卒——指大夫死;不禄——指士死;涅槃、圆寂、坐化、灭度、上仙——指佛教徒死;见背、谢宾客、入黄泉、物故、就木、归天、老了、咽气、停床、放命、去世、长眠、逝世、升天、归西、折夭、捐躯、毙命、入木——指一般人死。

又如五行说可能起源于远古人们对天象的观察,他们认为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于是比附地上也提出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逐步形成对“五”这个数字的崇拜,并赋予“五”无所不包的观念、作用和属性。从而衍化为与五行相对应的多项系统:

五音——角、商、宫、商、羽(音乐); 唇、舌、齿、牙、喉(音韵);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五事——视、听、思、貌、言;五味——甜、酸、苦、辣、咸;

五官——耳、目、口、鼻、身;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谷——稻、黍、稷、麦、豆;五金——金、银、铜、铁、锡。

……

其实许多事物并非恰好止于五,这只能是五行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作用,了解这一组合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对有关词语的进一步理解。

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厌学。为了升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让学生反复操练应试作文。由于普遍缺少文化底蕴和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只好挖空心思,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作文大多干瘪贫乏,空洞无物。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有针对地加强学生的课文阅读、写作基础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我们也需要从文化的视角去指导作文教学。可着力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扬“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要求作家具有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要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这一点前人给我们树立了无数光辉的典范,今天中学生作文应该弘扬这一传统。当然我们也要提倡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使学生的个性自由与民族利益和时代主流相协调。其次,继承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写意手法。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如《史记》、《西厢记》、《红楼梦》都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抒情性质使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作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里得到启示,要借鉴传统文学的基本写法,把抒情和写意作为学生作文的基本目标。第三,加强文化内涵,增加学生作文中的用事用典。这既是指修辞方法上的引用,也包括作文语言形式的典雅。近年来出现的学生优秀作文,往往在作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上表现出较好的文化功底,前年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死》就是用典的范例。

通过文化视角进行语文教学,重视文化蕴涵的阐发,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需要,也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补充。我们应努力地去研究和实践,对于当前众说纷纭的语文教学,这个努力应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