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郑扬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体育强调人们要亲身投入,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之养成体锻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习惯于通过练习让学生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却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其实,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例如,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有兴趣了。但速度和耐力却是两大基本身体素质。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多组织足球比赛,使学生的速度和耐力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比赛中跑不快、跑不动的现象,教师应当因势利导:“速度和耐力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了。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培养学生科学体锻是基础,只有科学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例如足球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锻炼身体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3.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学生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
三、注意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自觉性。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因此,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切实具体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人的本性是爱动的,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爱“玩”,会“玩”的习惯,并加以正确引导,其成效也就愈大。
- 上一篇:搞好初中生预习指导的...
- 下一篇:牛津英语教学中进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