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 陈 琴
日期:2009-02-03 12:22: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169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

洪山中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我深刻地认识到: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二期课改”倡导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就是这个道理。

这儿所讲的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的信息交流,唤起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自己学好文化知识的内在推动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要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的认识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呢?

 

一、   努力遵循人类心智发展规律,及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碰到新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无法予以解决时,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起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不断达到既定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心智也随之得到发展。这就是人类的心智发展规律。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能够遵循这一规律去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压抑,教学目标就会受挫。

去年,我刚接手初三班级时,面对一张张陌生的学生脸,我以和蔼的态度,娓娓动听的语言告诉他们:在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语文无疑是魅力无限、不可或缺的学科,学好语文的诀窍在于你的自信心和毅力,相信老师的能力,更要相信你自己的努力。并当堂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为《老师,我想对你说……》。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看了这道题目,我只想哭。老师啊,我实在没有什么想跟你说,也不想跟你说。从小到大,在语文学习上,我没有欢乐,只有痛苦,我的语文自初中以来,经常不及格。同学看不起我,老师更懒得跟我交流,作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低分……。” 在面对这只有300多字的作文“病床上”痛苦呻吟的学生,我找他交流,并且循循善诱,点评、启发他写好该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我在班上点评了这位学生的作文,并予以表扬。从此,我看到这位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眼睛亮了,是老师鼓励的语言点亮了他的心灯。许多学生经常在作文里写道:“老师是风,我是帆船”,“是老师的风力让搁浅的帆船重新起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点燃,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开始激发。

 

二、   准确掌握语文学科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组成。其基本元素是语言,包括文学语言和抽象语言。而语言是直接与思维相联系的。一个人之所以能说会写,是由于思维深刻、思路畅通活跃,并找到了相应的物质外壳——语言,予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而这种思考恰恰是教师无法代劳的。

语文学科中的许多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纷繁复杂、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必然蕴含丰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由此,教学生学文章的教师就不能替学生去认识一切了,而应该引导学生强化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学生在阅读、分析文章时,往往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去了解、鉴赏与体会的。而各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如果按统一的模式来灌输学生,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智能。对此,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引导学生强化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去阅读、赏析。

作文,是语言文字的思辨、情感、灵性、哲理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可以按照《安装手册》规定的要求,把若干元件、部件组装成一台机器;但是,我们却不能根据“文章作法”的规则把字、词、句等等“组装”成一篇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依葫芦画瓢的,而必须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汲取语文知识养料,融化进自己头脑中的语文知识结构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到了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下笔有神,做到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围绕他们的实际生活、真实感受,练习写作文。如培养他们的写日记习惯,每天写15分钟日记,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抒写一天的喜怒哀乐。通过写日记,学生们就能慢慢地克服畏难情绪,开始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如新学期开学,可以写写新同学、新教师,评评学校的营养午餐;受到委屈时,可以用“某某,我想对你说”来倾诉;参加干部竞选,可以试着写演说稿;也可以为校园设计文明礼貌广告语;还可以改编课本剧等;十四岁集体生日,读到父母亲的来信后,同学们都情绪激荡,此时如果给父母亲写封回信,自然思如泉涌,满纸真情;假期里,可以写写“今天我当家”的感悟等等。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宜“多鼓励、少批评”,课堂上当场面批,精心讲评,每次讲评表扬时还要注意评讲对象的变换。这样,通过“我手写我心”的系列话题写作训练,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们从“不怕写作文”提高到了“喜爱写作文”。

 

三、   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引疑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设疑、生动分析而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的内核之中,从而形成一种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逐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语文学科知识的愿望,帮助学生从点滴知识的积累上升到规律性知识的掌握。

(二)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就是要做到“以粗促精”,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精”指精通、熟练,是目的;“粗”是粗略、大概,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时时、处处地以“精”要求学生,势必让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本来是最富于美的魅力的,是可以非常吸引学生的,但是如果这门学科给学生制造了种种紧张、忧虑和烦恼的话,我们怎么能够指望学生喜爱这门学科呢?这就难以达到“精”。因此,为了达到“精”,必须从“粗”开始,着眼于“精”,入手于“粗”。

在教《我的叔叔于勒》选文时,对于文章主人公的讨论——到底是“我”、还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全班学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都加入到辩论之中。经过当场提问、讨论、练习、解答、讲解等环节,逐步地提高了学生“读懂、读透”文章的能力,学生们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也领会到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深刻主题和精妙构思。

(三)适当地变换教材中的信息状态,激活教材信息和学生探知能力。

变教材中的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其总原则是:揭示教材静态信息中潜藏着的矛盾,并比较教材内外的素材,使学生的思维状况从一个领悟发展到另一个领悟,培养学生“大语文”观念。

在初一第七单元“名人传记”的教学活动中,我布置学生们在课外收集名人成长的故事。从名人身上,学生们找到了人生的坐标:要成名成才,读书就像高尔基那样,“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像狄更斯那样,一个人爬到自家的小阁楼上贪婪地读书;像安徒生一样,在贫穷饥饿的境遇下,能够废寝忘食地阅读文学作品。贫穷、饥饿、住宿简陋、没有条件上学,然而凭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勤奋,这些名人成功了。学生们深深地被这些故事所打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空前高涨。

 

四、   适度变换教、学角度,不断鼓励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时制宜地调整教、学角度,是调控教与学双方信息传递的基本渠道,掌握得当,就可以激励学生自觉学习。

具体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

方法二,教师认真备课,深思熟虑,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问题;

方法三,教师科学设计教案,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适当归纳。

在讲授鲁迅系列作品过程中,笔者尝试了变换教、学角色和教学角度。具体的做法是:安排学生参观虹口公园“鲁迅纪念馆”,附近的“鲁迅故居”;让学生们自己讲授他们眼中的鲁迅先生;鼓励学生提问题,探讨作品,讲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体会鲁迅作品在特定时期的蕴意,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当然,在变换教、学角色和教学角度时,教师要注意四点:首先,研定好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第三,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收益;最后,系统地安排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求知、好学、发展”的能力。

 

科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成功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以同样的工作付出获得最佳的教学成绩,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天天都会盼着上语文课。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169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