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有感-傅强
日期:2014-10-21 14:58: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672

读《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有感

傅强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读《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粗略翻了一遍,特别是看到最后,“框架的运用”章节中,“运用框架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有了一点点想法。

在教学评价,其中一个基本理念是要促进教师成长,这一理念重点体现在重视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自身经验积累的核心因素。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反判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谈的知识。如果教师反之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只有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其中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课堂上突然进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的。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因而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如果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就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思所失既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时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写出新教学设计,这样教师就能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特别是可以为自己下一年的同期教学提供好的帮助,避免再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总之,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反思意识,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研究者"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67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