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读后感-陈洁
日期:2014-10-21 14:55: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794

《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读后感

  

认真研读《提升专业实践力:教学的框架》一书,感到这是既是一本细致、全面、实用的新教师教学引导图,又是一份可供老教师反思、优化、提升教学的藏宝图,其系统化、分析性的教学框架对教师反思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力大有裨益。现就体会最深之处谈谈感想。

一、对教师而言建立教学框架的意义。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导入、输出和模拟,而是一项思考性、创造性的工作,是把如同商务管理、人际关系及戏剧艺术的技巧融为一体的工作,建立教学的框架有利于教师尽早明确和规范教学行为,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教学框架非常系统、细致,可供教师全面审视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促进教学改进。

二、建立基于构建主义模式的教学观。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和千差万别的学生进行沟通,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始终明确是学习者在学习,即要以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概念,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认知技能,运用手头的资源,完成这些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一切均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任何概念的理解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在获得概念中的体验。教师必须引导这个过程,学生必须通过他们自己所做的形成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他们要自己做出很多智力性工作,必须发现模式及其内在联系。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挑选,学生从认知角度参与教学,哪些活动必须是动脑的,教学时将重点放在设计让学生参与建构重要知识的活动和任务上——其中许多都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必须激励学生学习、制定目标,明智地利用时间和其他资源,并对结果负责。

三、教学的计划和准备的核心是教学目的

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学习者共同体,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为学习作安排,是设计学习活动以使学生学到重要内容。好的设计反映出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素,必须既要适合教学内容,又要适合学生,而且要与更大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怎样设计教学,计划不仅反映在书面计划中,也反映在教师让学生在课内或家里完成的实际活动和任务中,这些任务表明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智力水平,计划的效果必须通过课堂表现来观察。

意深言浅,对本书的研读还将继续,以期更深领悟,学以致用。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794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