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框架》读后感-叶扬
日期:2014-10-21 14:48: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665

《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框架》读后感

洪山中学   叶扬

今年暑假按照学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仔细研读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框架》,本书所描述的教学框架将教师复杂的教学活动分成了22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又分别被纳入四大教学职责板块: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课堂教学、专业职责。虽然组成部分各异,但它们密不可分,我主要负责研读了课堂教学这个板块。从教十四年,作为一名教师,深知教师从备课、上课、回答学生问题到与学生家长见面,教师每天作出的无数决定并非无关紧要,教学是一件带有思考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工作。

由于受升学考试和传统理念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如,从课程设置、内容(教材)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传统独白式教学,仍是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这些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我们取得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有益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会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获取与提高;另一方面盲目错误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会把课堂的教学的效果引向邪路,甚至产生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相反的效果。在此,我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反之,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必须注意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不注重有效性,或没有实效,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事倍功半,以至不能很好的完成素质教育的预期任务。如果注意了有效性,或有有效性,但不能正确的理解,或片面理解了有效性,其结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同样不能实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目标。

现实情况是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够。表现在课改实验和日常教学过程中:一种人只从中考上看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人从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还有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在谈教学效果是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种不去收获。可以说众多教师对课改茫然、困惑很缺乏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甚至有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这些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也有许多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推广。例如,要提高课堂有效性,首先要端正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克服形而上学思想;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编写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三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创新,即研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民主与创新等问题;第四要研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有助于检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总之,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立项开展专题的研究,总结有关的正反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665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