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框架》的收获-王颖颖
日期:2014-10-21 15:06:00  作者:张臻栋  来源:暂无  浏览量:252

学习《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的框架》的收获

                       王颖颖

本书所描述的教学框架将教师复杂的教学活动分成了22个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又分别被纳入了四大教学职责板块:计划和准备、课堂环境、课堂教学、专业职责。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框架来反映教学的多种不同层面。

专业的实践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教一年多,虽是一名新教师,但我深知教师从备课、上课、回答学生问题到与学生家长见面,教师每天都在做出的无数决策,但这些决定并非是无关紧要,而是有目的的。最终将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不是重复性的机械劳动,而是一件带有思考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工作。语文教学必须打破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让学生培养他们自己理解力的教学模式。这时,专业实践框架应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对所有学生而言,要深刻灵活的理解复杂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能主动分析探究、融会贯通,了解掌握运用教学框架这一前提是很重要的。教学框架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模式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培养学生掌握重要的认知技能,运用手头的资源,完成这些目标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例如,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建安风骨”这一概念。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会把“建安风骨”当名词解释,进而把概念性的内容给学生,即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简明扼要,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建安风骨”没有深刻形象地理解,可能过了几天就把这个概念忘记了,甚至连“建安风骨”这几个字都不知道了怎么写了。用构建教学框架的方式教学,不只是教师对概念进行陈述,而是要让学生培养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除了陈述“建安”(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风”(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和“骨”(指文章的表现力)的含义之外,还可以创设一个情景,想象自己是汉末的一位诗人,并写一封家书。说明在社会动乱,战祸延绵的年代,当你目击百姓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于战乱之中,或死于饥荒疠疫的时,你的切身的感受。把自己的家书和陈琳的作品《饮马长城窟行》进行对比,感受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疾苦。进而感受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即“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利用专业实践框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刻形象地理解概念。但是建构教学确实费时,因为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概念进行探讨,而不仅仅是被告知某一概念。这样,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如果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概念进行探究,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必然会减少,进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一问题也许是我们教师的期望与现实矛盾冲突之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要求教师自我提升专业的实践力,教师要学会善于挑选,决定一节课中哪些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哪些要花费时间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建构式教学费时,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往往更长久。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核发:管理员 点击数:252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